近年来,垫江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调研,从资源整合、师资统筹、绩效分配三方面挥出“三板斧”,有效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一、优化学校布局结构,稳妥分流学校教师,打破“资源固化”坚冰。一是专题研判、高位推动。为有效应对人口变化,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最大程度节约办学成本,促进县域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制定《垫江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工程。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专班工作会议10次,专题研究学校布局调整和教师分流工作。县教委牵头,会同编制、人社、财政等10余个部门及相关乡镇组建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工作。二是积极稳妥、因校制宜。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根据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提前预测全县出生人口、适龄儿童、教师需求数,形成调研报告。全面摸排拟撤并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生均资源等情况,制定《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分校制定《教师分流方案》。从2021年8月至今,已完成学校布局调整30所,分流教师805人。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县域学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和未来城镇化发展态势,根据2025年及未来10年全县学校办学规模情况、师生数量,制定《垫江县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方案(2025—2035年)》,规划未来10年学校布局结构,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二、统筹师资调配机制,探索职称“带岗交流”,畅通“有序流动”渠道。一是创新编制统筹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职工周转池编制制度,按照“总量控制、单列管理、定期周转、循环使用”原则,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统筹教职工编制与职称岗位设置,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学校关键学科倾斜,提高全县教职工编制资源使用效率。2024年,纳入周转池编制86名;2025年纳入周转池编制300名左右。二是创新师资统筹调配机制。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教育规模变化、教师学科与城乡分布结构等情况,建立教师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制定《垫江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调配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教师在县内学校交流调配、县外教师调入、县内教师调出教育系统到县内其他事业单位、县内教师调出县外等资格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协商调配到城区学校的,在本校职称岗位设置范围内,原则上不降岗位等级;对考试调配到城区学校的,学校提供一定比例的中、高级职称岗位,有效解决城乡师资队伍的突出矛盾。2025年城区学校考调提供中高级教师岗位27个,占城区学校考调岗位的15%。三是持续优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制定《垫江县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教师交流轮岗办法》,规定教师在同一学校任职达到12年,原则上应交流轮岗,交流轮岗教师中应有20%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同时,对交流轮岗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在职称评聘、培训研修、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激励,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近五年,交流轮岗干部教师2436名,优质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2.6%。
三、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深化绩效分配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引擎。一是完善评价体系。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及落实“双减”政策等要求,广泛征求部分学校意见建议,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形成“1+4”教师评价机制,即健全完善《学校(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指导意见》和《教职工平时考核指导方案》《教职工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方案》《行政工作考核指导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指导方案》4个子方案,为全县各校(园)教师考核评价提供遵循。二是丰富评价要素。坚持以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为导向,加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通过分类考核、科学赋分、多维度评价等进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并降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比重,把家校联系、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纳入过程考核,全面评价教师工作表现;坚持破“五唯”,把教师继续教育、教研科研、教学技能、学生辅导、论文论著、表彰奖励等纳入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教师专业提升愿望更加强烈。三是改革超额绩效分配。实施中小学超额绩效考核分配改革,县人力社保局、县教委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总课时数,分序列核定学校超额绩效总量,其中年人均1.5万元超额绩效额度用于校际间考核,实行保底限高,保底值为年人均值1.2万元,限高值为年人均值1.8万元,校际之间最大差距为6000元。在此基础上,再按年人均1.5万元超额绩效用于校内考核,学校按教职工工作量情况,考核确定每位教职工的课时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