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防溺水作为守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底线工程常抓不懈,从体制机制、责任落实、资源配备、预防教育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创新开展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培育行动、建成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经验做法被教育部、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等宣传报道,近年来无学生邀约下河游泳溺亡事故发生。
一、制度固本,拧紧责任落实“闭合链”。一是构建“双核驱动”组织架构。成立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双组长的校园、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区委政法委牵头负责校园、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工作,区教委牵头负责校园内少年儿童安全防范工作;镇街、部门按照属地属事原则,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统筹推进防溺水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分管区领导专门调度,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创新“五主六长”责任体系。施行党政主导、部门主责、镇街主体、学校主教、家庭主管的“五主”联动制度,确立区长、镇长、村长、校长、警长、家长“六长”责任体系,厘清校内校外防溺水安全责任边界,实现隐患联排、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工作联动。三是完善“长效闭环”督导机制。区委、区政府督查办定期组织教育、水利、公安、应急等部门对镇街开展防溺水工作督查,区教委对各学校进行常态化安全摸排,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督促落实整改。把校园、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工作纳入全区安全生产和综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落实少年儿童防溺水“一票否决”制度。
二、教育筑基,强化联防共育“安全网”。一是固守校园阵地,安全教育“常态浸润”。用好《校园、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原创校本教材,按照“六有”(有教学计划、有课时保证、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测试)标准,上好安全教育课。落实“1530”常态化安全警示教育机制,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学前30分钟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二是推进家校协同,监护关口“精准前移”。深入实施“上放学离家离校告知”“假期每日安全提醒”制度,结合周末、假期、汛期等重点时段,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发布“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消息,做到人人“喊答应”,并不定期通报。三是激活社会参与,防护宣传“全域覆盖”。线上利用“两微一端”等发布防溺水公告、公益小故事、宣传片,同时利用村村通、小喇叭等,广泛宣传防溺水常识,做到防溺水提醒“天天播、处处放、人人看”。线下统筹教育、水利、应急、公安等部门力量,发挥村社干部、网格员“进圈入群”“入户摸排”优势,成立安全巡查小组、应急救援小组、村级巡逻队伍,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风险点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
三、科技强安,构建智慧监管“防控墙”。一是靶向巡防,动态清险“网格穿透”。依托“一图一库一表”(风险隐患图、风险数据库、风险台账表),对全区7000多个水域风险点重新研判,分类建立水域安全隐患台账,组织网格员队伍对安全隐患大、风险级别高的水域进行常态化巡查。二是数智赋能,立体防控“全域感知”。依托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统筹镇街、部门的视频监控数字化资源平台,同时整合无人机、巡逻艇、水雨情测报等设施设备,实行“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水陆空“三位一体”巡防,全面提高防溺水工作快速反应能力。三是靶向督导,隐患整治“闭环清零”。每年6—8月,区教委、区公安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应急局抽调专人组建多个督察组,对各镇街及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全面深入的防溺水工作督导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确保风险闭环管控、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