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信息

北碚区“四维抓手”聚焦体教融合创新育人途径

日期:2025-08-15

北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抓保障、抓管理、抓队伍、抓载体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体教融合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新格局,切实提升学生运动素养、健康素养、体质健康水平。

一、抓“三个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健全制度保障。立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北碚区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配备标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制度》等系列文件,制定北碚区体育后备人才招生政策等,全方位完善管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体教融合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年投入1800万元用于体育活动开展,其中,100万元用于体育竞赛、1000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维护、700余万元用于体育专项器材采购。另每年拨出专款为全区学生购买体育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除学生及家长运动中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大硬件保障。加强体育场地及设施器材建设,全区中小学建有田径运动场78个、篮球场173个、足球场56个、排球场65个、体育馆28个,学校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100%,为体育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硬件基础。

二、抓“三项管理”,提升融合发展水平。一是狠抓课程管理。在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足常规课程的同时,开发武术等特色课程15门,打造击剑等精品课程7门,构建“常规课+特色课+精品课”课程体系。聚焦“塑造健全人格”,不断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升育人质量。实施体育锻炼增时计划,创新构建“体育课+大课间+课后体育服务”一体化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体育课程开课率、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率、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帮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二是抓实竞赛管理。以赛促练、以赛促育,优化体育竞赛体系,打造校级“体育节+专项联赛+延时服务赛”普及全校参与,每年开展“区比赛+联盟赛”2级体育竞赛活动30余项。充分发挥多年体育竞赛管理优势,成功举办重庆市中学生游泳比赛。三是突出健康管理。对焦全区学生体质健康,联合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组建“高校专家+区域名师+专业教师”队伍对全区四、八年级15000余名学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全面检测把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质健康管理。

三、抓“三类人才”,凝聚融合发展合力。一是配优培优体育教师。通过“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教育实践”的招聘过程,“公招、选聘、交流轮岗”的招聘模式实行“3+3配齐配优专职体育教师500余人、兼职130余人。开展“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赛课、年轻教师赛基本功”等活动提升业务水平。联动区体育中心,利用寒暑期开展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全区体育教师领取“双证”(体育培训行业从业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达50%以上,让体育教师成为“指导健身、为民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选聘社会教练。采取“体育教练+体育教师”的训练模式,发挥社会教练专长,建设竞技师资队伍,有效助推学校体育特色发展,30余所学校聘请武术、足球、篮球、轮滑、跆拳道等各类项目的社会教练员100余名。近两年,教练模式引领硕果丰收,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跆拳道比赛获得两金一银,啦啦操、射击、足球等国家级体育竞赛获奖5项,金牌3枚。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市级基本功比赛荣获一等奖8项。三是引入专业运动员。邀请施廷懋、刘雨青等10余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进校园、进活动、进比赛,发挥“榜样示范、兴趣激发、专业导向”作用。聘请知名教练孙海平等进校开展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专业培训,落实技术跟进、科学竞练。聘用徐杰等退役运动员为专职教师、兼职教练员,补充学校高水平运动技能指导力量,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100余名足球、武术等各类体育特长生进入清华大学等高校深造。

四、抓“三类”载体,打造融合发展特色。一是依托体育联盟,做强专项体育运动。成立11个体育专项联盟,充分发挥“盟主+盟员+赛事”联盟专项引领作用,每年开展专项体育活动交流与竞赛50余次,提升专项体育运动水平,逐步扩大影响力,代表队在国家世界级赛场获奖160余项二是依托业余体校,做靓特色体育品牌。全区已有77所学校获评市级及以上体育特色学校。紧密依托业余体校“共培、共建、共赛”,创新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立足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打造出以足球、篮球等为特色的9支高水平运动队;与区内学校共建跆拳道、轮滑、游泳等特色运动队30余支,举重、橄榄球潜在优势运动队3支,“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及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伍建设管理卓有成效,校园足球、武术、篮球等传统项目和攀岩、橄榄球、举重等小众项目在重庆赛场名列前茅,其中啦啦操、击剑等项目在国家级赛台屡传佳绩。三是依托社会俱乐部,做优体教融合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训练基地,补齐资源短板,科学开展体育训练。目前,全区已引入22家体育俱乐部开展篮球、足球等多项专项体育训练,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普及推广轮滑、跆拳道、武术等体育运动,其中,武术进校园27所,参与学生1万余名,轮滑进校园40余所,参与学生1万余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