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要求,立足地方特色,紧扣关键环节,聚焦校园法治建设扩容增质、法治宣传扩面增效、法治机制扩能增益,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巫山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一、聚焦法治校园“主阵地”扩面增质。一是构建高标准课程体系。严格对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及《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库区、山区及多民族学生特点,科学构建覆盖小学初中的法治教育体系。深度挖掘本地生态环境保护、移民权益保障等案例资源融入教学,明确与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融合路径。目前,全县108所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开课率、课时达标率均达100%。二是建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双师型”法治教育队伍培育机制,实施教职工法治素养提升“三个100%”工程:6000余名教职工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100%;108所中小学足额配备法治副校长(重点中学由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兼任),配备率100%;法治副校长年度履职考核优秀率100%。深化“法治副校长+”模式,创新开展“小峡江”生态法治课堂、“守望者”校园欺凌防治活动,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300余场次,法治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开展高品质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品牌,联动县法院、县检察院等单位,组织学生走进“神女峰”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参与“小公民模拟法庭”审理涉库区环保真实案例改编案件等沉浸式活动28场次。创新推行“五个一”法治教育活动,累计参与学生达8万余人次。
二、聚力法治宣传“辐射圈”扩域增效。一是强化部门联动聚合力。联合司法、公安、检察等6部门成立“峡江法治宣讲团”,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在市政广场、神女峰游客中心、大昌古镇等设立普法宣传点26个,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解答库区移民政策、旅游纠纷等咨询200余人次。创新“线上+线下”宣传模式,通过“巫山女性”等政务新媒体发布普法信息100余条。二是深化家校协同增动力。构建“1+N”家校法治教育体系,依托家长学校开展法治辅导课。引导家长探访校园法治角、方便群众来访咨询“身边事”、组织干部下访化解“小纠纷”。累计开展家校共育活动400余场次,覆盖家长4.5万人次,有效打通法治教育“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校社互动添活力。创新实施“三走三访”工作法,走入建平乡柳坪村小等“边远村小”、走进“三峡移民家庭”、走近“留守儿童”。持续开展“法治星光耀基层”行动,组建由法官助理、民警、律师、教师志愿者等构成的“普法轻骑兵”队伍26支,利用农闲夜晚开设“法治夜校”,结合“法律赶场日”等开展“法治地摊”活动,用方言土语在社区开展普法宣讲156场次。
三、聚责法治机制“保障网”扩能增力。一是实行责任落实清单化。建立“三单两制”工作机制,召开专题推进会5次。由政法机关及县教委联合对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进行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到位。二是推行考核评价科学化。创新建立学校自评、部门联评、家长参评、社会督评的“四维考评”机制,将法治教育成效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核心指标,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促进成果运用长效化。建立法治教育典型案例库,收录优秀教案、活动案例等10余个。成功创建市级法治示范校2所,其中南峰小学“家校法治契约”在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化解家校矛盾方面成效显著。系统总结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巫山经验”,将法治教育深度融入“平安峡江校园”建设及三峡移民子女德育工作,推动法治精神内化为峡江少年的行为自觉,外化为库区和谐善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