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和膳食经费管理有关要求,持续纵深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创新构建“全链条监管+数字化赋能”治理体系,全区156所学校、172个食堂实现自主经营全覆盖,膳食经费规范管理率达100%,惠及师生9.42万人。
一、“专班+查改+明纪”,构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一是专班统筹强机制。印发《潼南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机制》,区级层面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的管理监督工作专班,区教委成立整治专班,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多级检查、问题整改、情况通报、线索移送、应急处置、警示教育、社会共治”8项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纪委监委指导、教委牵头、部门协同、学校主责”的共治格局。二是多级查改促落实。聚焦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财务管理不严格、食品安全管理不精细、食材采购不规范4个整治重点,制定学校食堂管理81条责任清单,推行一校一方案、一专班、一清单、一台账“四个一”举措,建立学校全面自查、教管中心分片督查、教委科室包校督查、整治专班联合核查的多级查改体系,累计开展自查自纠3轮、全覆盖核查督查3轮,发现问题1866个,完成整改1843个,整改率达98%。三是追责问责严作风。将校园餐纳入区委巡察、教育督导重点内容。2024年调查问询114人,约谈提醒学校相关人员57人。2025年约谈提醒5人,移交问题线索2条。
二、“云采购+AI监管+国库直付”,创新全链条监管机制。一是食材集采数字化。出台《潼南区学校学生食堂食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施方案》,完成中小学生食堂食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改革攻坚,开发数字化采购平台,对接阳光餐饮APP,实现供应商“商品上架”、学校“需求下单”、食材“验收入库”、经费“结算支付”、食材全程溯源的全流程监管,食材单价比集采前下降10%~15%。二是智能监管全覆盖。投入83万元升级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系统,新增和改造AI行为识别设备400余套,食堂信息全部入驻“重庆阳光餐饮”平台,对有害生物侵入、厨师着装、操作不规范等自动抓拍报警。新建AI食堂50所,实行人脸识别,精准统计就餐人数、餐次,保障膳食资金安全。三是资金监管防风险。推行“国库直付+财政代管”模式,营改资金直达供应商,公办学校伙食费纳入财政代管账户管理100%,民办学校食堂资金银行专户管理100%,资金流向实现全程可追溯。
三、“硬件升级+师生同标+财政兜底”,夯实基础保障体系。一是硬件提质筑牢安全基。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小学食堂3个、改造学校食堂15所,收回潼南一中高中部食堂经营权,全区所有公办校实现在校供餐。二是师生同标增强阳光度。全面落实“三同三公开”,取消教师食堂,实行食材同质、菜品同价、师生同餐,公开食谱、公开采购、公开加工过程,实时监控食材验收、切配、烹饪、运送、消毒、留样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餐数量和质量。三是财政兜底守牢民生线。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按就餐人数不低于100:1的比例,配备食堂从业人员1125人,从业人员工资和教师工作餐补助全额纳入区财政保障,确保不挤占学生伙食费。
四、“立体监督+透明公开+专业培训”,打造阳光共治生态圈。一是社会监督立体化。建立“1+5+N”监督体系(1个“码上监督”区级平台+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纪委监委5支力量+N个监督节点),常态开展“你点我检”“你我同查”等活动,现场监督抽检4批次,收到和处理投诉举报8件,开展食堂满意度测评2次,问卷师生8.8万人次、学生家长6.6万人次,满意度均在93%以上。二是信息公开常态化。各学校通过阳光餐饮APP、公众号、班级群、公示栏等常态公示带量食谱、食材供应商、食材采购、财务收支、就餐人数等集中用餐信息。三是人员培训专业化。建立“理论考核+实操演练”评价机制,累计开展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集中培训12次,培训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