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入学一件事”阳光招生改革决策部署,立足区域实际,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创新构建“全域协同、精准施策、服务前移”的招生工作体系,成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报名“零跑动、零差错、零投诉”,全区1.4万余名新生通过市级统建平台高效入学,覆盖率和按时办结率均达100%,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实践提供了“綦江方案”。
一、高位推动聚合力,构建“全域一盘棋”协同机制。綦江区将阳光招生改革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数字化建设的“一号工程”,通过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形成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党政统筹强引领,凝聚改革共识。区委、区政府将“入学一件事”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区委四大家领导听取专题汇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调度,科学合理划分学校招生范围,同时建立完善新建学校、新建小区招生入学过渡政策,充分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2024年4月,召开全区招生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区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网信办、重点街道等10余个部门协同配合,明确“数据共享零障碍、政策执行零偏差、群众办事零跑腿”三大目标,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责”的工作格局。三是数字底座强支撑,破除信息壁垒。依托“入学一件事”平台,联动公安、住建、民政等9个部门,打通10个部门数据库,实现户籍、婚姻、人才等13类数据共享调用。教育入学业务办理时限从15天减少到最多5天、跑动次数从3次减少到最多跑1次、办理环节从3个减少到1个、办理材料从10份减少到最多2份。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信息采集难题,暖心实施“校级代办员辅助行动”,组织全区86所学校设立97个线下报名点,累计完成1.4万余户家庭信息精准录入,确保城乡学生数据同标准、同质量接入市级平台。三是政策宣贯强根基,营造良好生态。编制“阳光招生政策30问”,通过“綦江发布”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渠道开展政策解读;组织教育系统干部深入社区召开院坝会、楼栋会19场,覆盖群众3400余人次。建立“政策口径统一发布机制”,针对“农村户籍城区购房”“多子女同校就读”等10余类高频问题制定标准化答复模板,从源头消除政策误读风险。
二、精准施策防风险,织密“全周期闭环”治理网络。面对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挑战,綦江区创新建立“预判-处置-反馈”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改革平稳落地。一是前瞻研判抓源头。组建由教育、公安、信访等部门骨干组成的风险研判专班,8次召开中心城区学校招生调度会,建立“学位需求预测模型”,精准锁定古南、文龙等5个街道的学位紧张问题。针对“学生借读”“系统操作”等17个风险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开展系统压力测试4轮,成功化解高峰时段系统卡顿问题12起。二是动态监控稳过程。构建学位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按照学位余量与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比例,及时通过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提示家长合理规划入学预期;对学位预警学校,制定分流预案,引导家长选择周边学位相对充足的学校入学。同时,依托“入学一件事”平台建立数据更新机制,每日对报名人数、学位使用情况进行动态汇总,及时发布学校空余学位信息,实现学位资源调配与入学需求的精准匹配,有效避免因学位供需失衡引发的招生矛盾。三是立体督导保成效。建立“纪委监委专项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家长代表参与”的立体督导机制,开展招生工作专项督查5次,家长端和管理端全面监控招生入学全过程,家长可随时在系统内查看申报办件的办理进度和反馈意见,有效确保招生流程的透明化、公正性;管理端则能实时监控学位情况和录取过程轨迹,所有数据均不可篡改且随时可追溯,有效确保招生行为的规范化、公平性。面向社会公开违规招生投诉举报渠道,招生阶段24小时保持投诉渠道畅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暖心服务提质效,打造“全链条贴心”民生工程。綦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有温度的服务”贯穿招生全过程,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城乡群众。一是三级响应解民忧。组建378人“专业客服+学校客服+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开通24小时咨询专线,设置“线上智能客服+线下帮办窗口”双通道。开展3轮次千人培训,发布系统操作指南动画视频,累计解答群众咨询9千余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上门代办”服务34次,有效化解线上操作难等问题。二是阳光公示强公信。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即报名前公示学区划分方案,审核中公示进度查询通道,录取后公示学位分配结果。联动区级媒体以及綦江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信息11条,点击量突破3.6万。建立“异议申诉绿色通道”,对12起入学争议实行“区教委班子包案化解”,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三是城乡统筹促均衡。借力招生大数据分析,精准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2024年上半年,累计投入约11亿元,改扩建城区学校3所,增加运动场地及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新建投用城区优质小学4所,新增城区学位11940个;在农村推进“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办学,向边远薄弱学校344名编制教师的公开招聘,交流轮岗297人。8名城区干部提拔到乡镇学校任职,让城区优秀干部助推乡村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