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信息

江津区深耕劳动沃土让劳动教育更“津”彩

日期:2025-06-17

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实施“四重驱动”策略,通过统筹规划、课程建设、劳动实践、师资培养等举措,深化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多措并举探索江津劳动教育模式。

一、注重统筹规划,明晰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一是制订一个方案。研究出台《江津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擦亮“劳动美·生活美”劳动教育品牌,以1个区级示范基地为引领、建设11特色品牌矩阵、家校社3方协同,让学生掌握N项技能的“113+N模式”,构建从课程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全链条劳动育人体系。二是建好一个基地。聚力打造江津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整合职业院校、社会企业资源,形成“1个主基地+4个教学点+N个示范点”的实践矩阵,累计开发75个“田间课堂”,让劳动教育扎根乡土、接轨时代。三是打造一个团队。组建百人课程研发团队,携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业内专家,培育出一批“懂理论、能实践、善创新”的劳动教育核心团队,为全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注入源头活水。

二、注重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区域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是课程建设让劳动教育有深度。全区中小学以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校情和区域产业特色,开发出具有江津辨识度的劳动教育地方课程。全区共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百余项:如石蟆小学“橄榄树”课程传承非遗匠心,双福二小“走进农耕生活”厚植乡土情怀,东城小学推出“七彩劳动”融合美育与创造等。公开出版发行25本劳动教育读本、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学生活动手册。二是教育科研让劳动教育有高度。全区以课题为抓手,深化课题研究带动劳动教育品质提升。累计有6项国家级、市级课题已结题,获全市劳动教育优质课竞赛奖项3人次,案例、论文评选获市级奖项18人次。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劳动教育实验基地”。三是创新实践让劳动教育有温度。抓好校外场所拓展,整合校家社三方资源,用心用情打造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全区示范基地年接待学生超万人,当期现场网络直播点击量破300余万次。开辟校园“微农场”152处,开展“劳动周”“丰收节”等活动千余场,让学校教育有了丰厚根基和新鲜元素,形成“校校有场域、人人爱劳动”的生动画面。

三、注重劳动实践,创新建立区域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一是普职融合打破边界。由江南职业学校牵头共建“基地+学校”实践平台,共享师资、课程和场地,助力学生掌握机电维修、现代农业等技能,让劳动教育对接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成为区劳动教育的新生长点。江南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经验在全国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清单实施工作研讨会上经验交流,并获《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宣传报道二是家校社融合凝聚合力。组织开展“亲子劳动日”“社区服务月”等活动,用好家务劳动教育资源,链接企业、社会、公益资源,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劳动育儿观,让家庭成为劳动启蒙的第一课堂,让社会成为实践育人的广阔舞台。三是“五育融合”赋能成长。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倡导在数学课中丈量土地,在语文课中书写劳动日记,在艺术课中设计生态景观等,不断打破学科间壁垒,构建衔接有序、学科融通、科学有用的多元体系。

四、注重教师培育,建立“专兼结合、职普融通”师资队伍的成长体系。一是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聚力部门单位、企业、社会人才资源,特聘专技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等担任校外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讲解劳动知识。二是拓宽渠道充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特邀热爱教育事业的爱心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等方式,充实学校劳动师资队伍三是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素养。借助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邀请重庆市内外劳动教育专家担任讲师,实施劳动教师素养提升行动;搭建“以课程领导力驱动教育品质提升”交流展示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教育专家到会指导,为全区域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