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把夯实中小学心理健康作为重要抓手,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框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能力发展,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取得显著成效。
一、狠抓工作落实“主任务”,织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网”。一是优化工作机制,提升心育“引擎力”。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教委、县卫生健康委、团县委等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93所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委,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落实、专业人员参与的行动机制。二是组建中心团队,提升心育“引领力”。统筹建好ABC等级心理咨询室。高标准打造彭水中学、彭水一中、职教中心、思源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建设彭水三小、保家镇小学等26所学校B级心理咨询室,配备适用型C级心理咨询室63个,每年用于心理辅导室建设近200万元,心理咨询室覆盖率达100%。以13名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为核心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6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态化到各片区开展心理辅导、示范课等活动。三是优化协作同频,提升心育“共生力”。建设“医校联合体”,推进县卫生健康委、县妇联、县民政局、团县委等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县卫生健康委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送课到校,联合县民政局实施“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和团辅活动进校园66场次,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开辟学生心理健康就诊绿色通道,共同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二、夯实育人渠道“主阵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网”。一是聚焦教师培训。分层次、分梯队进行“心育”队伍建设,遴选30名专兼职心理骨干教师参加“心灵成长社”辅导培训,通过跨校结对、课题共研形成区域辐射效应,培育县域心育领军人才。每年开展2次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论与危机干预技术培训,对全县197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确保专兼职教师年受训率达100%,危机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二是聚焦日常教学。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课表,统筹开展开学“健康教育周”活动,深入实施“七个一”心理关爱措施,统筹实施“1211”健康教育体系,即每周一节健康教育课、每2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一次教师全员心理健康通识培训、每年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三是聚焦家校协同。由县政府牵头,县教委、县妇联、县社区教育学院、县职教中心等多部门联合成立“育苗有方”工作组,组织县社区教育学院开设“家长培训班”,组建50人的“家庭教育志愿者”讲师团队,深入基层39个乡镇(街道)、296个村(社区)开展指导服务,开展“百场讲座进万家”系列活动,举办家庭教育进社区宣讲活动18次,录制精品课20节,惠及2000余个家庭。每年开展“千师家访”活动,召开“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共筑学生健康未来”为主题的家长会95余场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10万余份,持续提升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水平,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三、打好心理健康“主动战”,织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防护网”。一是强化心理普查常态化。开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和预警监测平台,建立“四色(红黄蓝绿)预警、分级干预”机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对全县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评2次,各校组织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针对测评结果开展研判,建立“一人一档”心理档案6万余份,对严重心理问题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和“一对一”访谈,建立重度心理危机干预方案132个。二是精准宣传教育常态化。统一组织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集中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同课异构3940班次,落实每两周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送课下乡活动,对51所中小学开展“童心相伴”留守儿童关爱行动66次。依托每年5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系统化开展“五个一”主题行动。按季度推送系列心理微课(全年8期),精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普及率与家庭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三是精细分类排查常态化。以分级预警为主导,在开学季、考试及放假期间,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四类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家庭矛盾突出、学习压力大、困境留守儿童),建立学校问题学生“一生一档”健康心理健康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落实责任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