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信息

秀山县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日期:2025-03-28

秀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基础教育作为基本民生和未来工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武陵山区教育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11+51”模式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旨在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打破校际壁垒,构建“以城带乡、以优带弱、区域一体”的集团化办学体系,形成“11+51”集团化办学构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一是优化资源整合。坚持“共建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辐射效益”原则,采取“名校+小校/弱校/新建校/分校”“城市校+农村校”等多元组合模式,组建11个教育集团,覆盖51所薄弱学校,促进管理经验、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高效流动。二是强化师资流动。健全集团内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新建校倾斜流动,联动开展学科基地建设、联校教研等活动。一年来,累计实现400余名教师在总校与成员校间双向交流,有效盘活师资配置。三是深化合作办学。通过跨片区合作办学,整合集团资源化解入学矛盾,助力新建校、薄弱校突破发展瓶颈,成员校成熟后独立成为新集团总校,形成“孵化—成长—再辐射”的良性循环。目前,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县79.2%的基础教育学校,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7.23%

二、以“一盘棋”思维盘活师资布局。强化教师队伍招、培、管、用,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行动计划,进一步盘活用好教师资源,近五年增加专任教师1060人,县级以上教师集中培训覆盖率100%一是厚植尊师重教风尚。定期选树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形成正向引导和激励,让教师享有应得的荣誉,获得应有的尊重,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锤炼教书育人本领。组建名师工作室学科引领、“领雁工程+实验基地+试点学校”、市级名校(园)领衔、学科中心教研组、督导责任区行政管理等5类教研共同体,通过分层分类模块化教研,培养市级特级教师5名、骨干校长4名、骨干教师105名,打造市级名校(园)长工作室2个、中小学校党组织“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 86.7%三是精培乡村全科教师。全科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每年定期返秀按“见习—试做—试教—实习”进行职前培养,入职后分批次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共培养349名全科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四是保障基层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逐年改造乡村教师生活环境,已投资32.75万元改造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28套,全力解决乡村教师“后顾之忧”。

三、以“三线程”理念升级基础设施。坚持规划先行夯基础,推动教育基础建设加快完善。一是稳步扩增城区优质学位。充分调研县域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合理规划统筹城区学校建设,持续新建城区中小学幼儿园,2024年投入14765万元建成凤凰中学新校区、华庭幼儿园锦绣园,新增城区中学优质学位2000个、城乡公办学前教育学位270个。二是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建立义务教育农村薄弱环节改善机制,按季度分批次提升乡村学校硬件建设水平,近三年扩建乡村学校28,更好满足乡村居民就近上学、上好学的需求。三是加速推进数字教育建设。将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整体扩容到4G,新开通专线300M学校4所、200M学校5所,6000余名教师全员通过信息技术2.0培训,建设名师课堂”13个学科,51所学校建成专递课堂,常态化在线开展教学研究和送课下乡。

四、以“非遗传承”战略推进特色发展。充分挖掘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从校园环境建设、校本课程设置等方面分学段开展“非遗”教育活动。一是探索党建引领“非遗”进校园。引导党员教师带头宣传“非遗”文化,将家国情怀、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融入主题班会、党团队日活动,依托党建活动阵地开展“非遗”文化送教下乡活动8场,受益学生2000余人。二是探索“非遗”进校新模式。将地域特色明显的“龙凤花烛”“秀山花灯”“土家织锦”等“非遗”品牌深度融入中小学幼儿园育人体系,开设丰富多彩的非遗特色课程,邀请本土“非遗”大师走进校园,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培养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非遗”教育与传承团队。三是拓展“非遗”进校新路径。积极探索“非遗+研学”保护传承新模式,打造“走出去+请进来”“通识+选修+拓展”“校内+校外”“学++++销”“两扎根+两服务”等5条研学路线,设立“非遗”工作坊7个,创建研学教育实践基地4个,开发文化系列校本教材24册,成功创建市级特色学校80/项,国家级特色学校33/项,全方位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逐步形成“一校一品”民族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