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推进“AI+教育”融合应用,着力打造“智能教育”生态圈,力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一、区级构建“AI+教育”应用体系,推动科学教育迈上新台阶。一是“AI+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分层赋能与认证机制,构建能力诊断与精准培训体系,开展全区理化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摸底评估。针对AI设备操作、AI教学应用、实验数据解读等薄弱环节,建立“基础操作→AI工具应用→数据驱动教学”三级培训体系,推动教师从“操作指导者”向“创新引导者”转型。二是“AI+课程”,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升级实验装备标准与应用场景建设,将AI智能测评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纳入实验教学装备配置清单,AI教学应用覆盖率不低于60%。开发“AI+实验”区本课程资源包,建立实验教学动态监测平台,实时采集各校实验课时、设备使用率等数据,为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三是“AI+评估”,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系统,采用“区级数据管理中心+校级数据采集系统”二级架构推行实验操作AI评分,制定《AI实验操作测评实施细则》,明确评分维度,引入基于SOTA级的多模态大模型,确保评分误差率≤2%。同时,不断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练习数据训练AI模型,提升AI测评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四是“AI+示范”,深化成果推广应用。区域协同与生态共建,打造“政-企-校”创新联合体。建立区域AI实验案例库,通过“优秀课例巡展”“集团校结对帮扶”等机制,推广智能监考降本(监考人力减少80%)、AI学情诊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40%)等典型经验。定期开展“理化生实验操作教师技能大赛”“中学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评”,适时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学校建立“五合九融三创”机制,推动科学教育呈现新样态。一是实现“五合”,提升教育质量。以九十五中作为“理化生实验操作人工智能测评”试点校,创新实现“五合”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运用计算机视觉AI技术,从实验设计方面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动态平衡,在测评环节强调知识性与动手力的协同发展,在课程建设中整合大概念与大任务,在成果评估方面实现成果化与创造力的综合考量。试点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践行“九融”,促进跨学科发展。借助AI分析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方案,并将科学实验与其他学科结合,构建科学与九大学科融合教育模式。AI视觉技术自动分析实验操作视频,实时评估规范性与准确性,并结合学科标准综合评分。大数据生成实验能力画像,助力教师全面掌握学习进展与跨学科需求。试点数据显示,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升20%,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三是实现“三创”,开创教育新路径。在科学和课程创新方面,AI技术推动了实验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在科学和资源创新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和智能实验平台,突破传统实验资源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推进科学和评价创新,运用AI技术实现实验评价的客观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为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新范式。
三、协同打造“智能教育”生态圈,推动科学教育革新步伐。一是AI助力个性化教学。在教学环节,AI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实验指导。通过智能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实时获取实验步骤的提示、数据分析的建议以及错误操作的纠正。当学生操作不规范时,AI系统会及时提醒并纠正。据统计,实验教学效率提升40%,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和兴趣显著提高。二是AI实现客观精准评价。在评价环节,AI技术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全程记录与智能分析。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感知设备,AI系统能够捕捉学生的实验操作细节,并基于大数据分析生成多维度的评价报告。试点数据显示,采用AI评价后,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三是AI推动高效测评。在测评环节,AI技术构建了智能评估体系,通过视频采集与算法分析实现多维精准测评。重点考察实验操作规范性、数据科学性及逻辑合理性,生成双维度报告,即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诊断书、班级能力矩阵分析书。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测评效率,还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