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全国、市、区各级教育大会要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探索具有北碚辨识度的职业教育育人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始终坚持对标区域产业特点、产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路径,以培育“碚城工匠”助力重庆“大城智造”。
一、以产助教,推动产教同向发力。一是搭建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对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等级证书标准,形成“思政+课程”的“大思政”格局,立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个。强化岗位实习,形成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岗位实习达标率100%。打造精品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开发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本,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3个。二是实行动态化专业调整。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引导区内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全区产业优化升级、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新增专业15个,淘汰旧专业8个。集中优势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等特色专业,14个专业入选市级优质建设专业,逐步扩大优势建设专业规模。三是建设立体化教师队伍。优化多层次人才矩阵,构建以“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技能大师”为排头兵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入选“万人计划”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及全国技能大师各1名、全国科研型教师2名,培育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立精通技术、熟悉产业和精于教学的“双师型”队伍占比达60%以上。推动校企双方互聘互派高技能人才,参加“双千双师”交流计划9批次,把教师“赶”到行业一线解决工程问题。
二、以教促产,推动产教同频共振。一是供给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瞄准区域产业链上延伸的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人才紧缺产业,构建“学训赛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校企园”联合培养现代工程师,推行“学徒制”“订单式”等培养方式,与倬方集团等企业开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企业订单班8个,每年为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园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0余人,学生就业率达98.87 %。发挥7个国家及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每年带训3000余学生,已成为长安集团、京东方等大型企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搭建培训平台服务行业发展。着眼行业人才提质强能需求,为行业搭建纵向三级和横向六维的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成为扩展行业人才规模的“孵化池”。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培训基地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等产教融合基地2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358个,为学生提供实训工位8000余个,每年为神驰等企业培训员工4万余人次。三是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企业发展。依托西部科学中心,孵化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优质科研项目。通过中试平台为企业直接服务于新材料产品试制,包括汽车“彩色”雨刷等产品种类达20余件,生产数量达在5000万件以上。融入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中心,帮助职业院校及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及成果转化。
三、产教互促,推动产教同题共答。一是搭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区内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全区产业优化升级,按照1个职业院校至少聚焦1个主要产业,深度合作1个龙头企业的原则,形成“1+1+1”模式,建成数智经济等现代产业学院5个。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学校将企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点融入课程标准和教材,组织技能大师进课堂,对订单班、学徒制班每年开展至少200个学时的现场教学。二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联合京东、四联集团等龙头企业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形成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为主要类型,以项目、技能大赛、1+X证书等多种补充形式为特色的“1+3+N”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建成政校企行参与、产学研竞用一体化“校中厂”4个,探索实体化运行,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三是打造产教协同育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项目5个,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个。构建特色鲜明的产教联合体、产教共同体“两翼”,推动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培育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全链条设计产业集群及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