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认真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回应人民群众从“有园上”向“上好园”的需求转变,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一是高站位统筹,责任体系协同化。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两个创建”领导小组职能,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实地调研,谋划推进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等重难点工作,确保学前教育布局规划、经费投入、编制保障、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五个优先”。出台《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实施方案》《渝中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三期)》等指导性文件和专项规划。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部门和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全区重点民生实事和督查督办重点事项,与办园质量评估、年度考核和年检认定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二是高标准投入,保障体系规范化。近三年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足额保障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各项投入均保持全市前列。将非在编教师待遇保障与生均财政拨款、等级评估认定相挂钩,确保工资足额发放、同工同酬;将民办园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与示范园评选、普惠园认定相结合,在全市率先新增普惠性民办园教职工校方责任保险、教师园龄补贴和大病互助保险,将普惠性民办园教职工社保公积金单位缴纳部分纳入财政保障,全区“五险一金”实缴率达100%。联动区级部门推进“卫生监督蓝盾行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行动”,落实“护学岗”“高峰勤务”制度。全区幼儿园安全工作考核优良率、重点区域监控覆盖率、一键式报警系统安装率均达100%。
三是高水平供给,服务体系优质化。以调布局、增供给、优结构为导向,持续优化渝中区幼儿园布局规划,通过“关停一批不达标、合并一批规模小、新改扩建一批质量高”的方式,整合资源,推动形成广覆盖、可持续、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公办园9所,推动4 所公办民营幼儿园转成公办园,新增公办学位2890个。通过迁建、扩建、转制等方式充实普惠学位,指导23所小区配套园全部建成普惠园。完善多元奖补体系,引导18所民办园转为普惠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2.38%。组建3个教育集团、8个片区发展共同体,通过课程共建、教研共促、资源共享、承办新园、举办分园、合作办园等形式,21所民办园实现等级晋升。
四是高质量提升,发展体系精品化。聚焦老城区、建成区园舍狭小的短板,通过上天入地、场地租赁、共建共享、关停分流等方式,“一园一策”改善办园条件,完善功能配置。推进“一园一品”建设,打造形成创造教育、情智教育、和谐教育等办园品牌,面向全国交流推广50余次。推进“名师名园长培养工程”,举办园长领导力论坛、成渝双城学前教育研讨会、园长高级研修班,实施幼儿教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行动,全区幼儿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6人次,建成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区级及以上名优骨干教师占比达11%。
五是高效能引领,治理体系长效化。设立独立党支部23个、联合党支部4个,无党员的幼儿园均配备2名党建指导员。培育实施党建项目30个,示范带动办园质量整体提升,全区市级示范园、一级园占比达49.3%,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90.4%。建立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片区督导与交叉督导、经常性督导与突击性督导“三结合模式”,完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区教委教育督导室、督导片区、幼儿园督导室“四级督导网络”,形成督导提升办园品质的长效机制。将学前教育发展与建设全国儿童友好城市相结合,推动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体育运动场地等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分批分类项目化推进儿童友好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和整体适儿化改造,确保“惠民有感”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