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州区聚焦课程内容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推动在校未成年学生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约束、自我救助、自我防护能力,持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突出“三个重点”,把稳把牢育人方向。一是突出红色基因传承。筹备开展“共绘祖国山河·同庆盛世华诞”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以绘画、手抄报等形式,展现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传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经典歌曲,背记习语近人语录“革命理想高于天”等,引导未成年人学生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二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坚持寓教于日常,把价值观融入学校之声、青春之音小广播宣讲、军训方队口号呐喊、校训校风、海报板报,制作主题动漫微宣视频。各学校积极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中华魂”等主题读书活动,“‘寝’有独钟·内务争雄”劳动技能活动,“阳光优秀生”夏令营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感悟中,把正确价值观铭记在心、融入血脉、见诸于行。三是突出法治思想引领。立足区内红色元素,开展“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线上升旗仪式、宪法晨读、跟唱《宪法伴我们成长》等,帮助学生树牢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抓好“三个阵地”,用活用足优势资源。一是立足学校教育阵地。始终强化学校教育主体,在试点学校成立未成年人自我保护体系建设工作专班,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培养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开设“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心理社团课,每周开展社团活动,定期举行安全、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网络素养等主题班会,将自我建设引导融入日常;联合区公安局探索教师+警察“双师”课堂模式,打造“法治护我成长”防性侵、防欺凌、防电诈等3个系列精品课程,相关经验在“央广网”“中国公安网”等媒体报道。二是创新场馆阵地。充分利用市、区级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身体素质,涵养品德。联合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区检察院开展“检教同行,共护成长”等专项普法活动,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综合教学场地和精品教学路线。组织师生走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道德教育融入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感悟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激励师生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三是用好综合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师生奔赴大周镇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军事模拟、劳动教育、旱地冰壶、高空攀岩等课程加上现代科技音像设备、声光电显示、微缩场景布置、模拟体验等多种手段辅助,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最大限度整合发挥教育资源效益。
三、打造“一个标准”,精细精准评价学生。一是落实“过程+”全程评价。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课堂即时评,通过一体机界面和发放二维码进行实时评价,让评价看得见,激发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更专心、更积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通过移动终端对书写、正确率等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二是落实“教师+”全员评价。保安、食堂、保洁等都参与到综合表现评价中,比如在校园里学生文明有礼可以得到积分奖励,发现学生有乱丢乱扔行为也能扣除积分。根据个性化成长报告发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架起家校沟通桥梁。三是落实“学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评价,并落实结果运用,设置了七个等级,学生达到一定的积分即可上升一个台阶,积分兑换采取周结算、月结算、期结算的方式,兑换学生自己期待和喜欢的奖品,积分同样是全面评价学生、立体评价班级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紧盯“五个目标”,落实落地保护体系。制定法治素养、安全素养、心理健康素养、道德素养、网络素养评价量表,五箭齐发,建立完善学段衔接机制,选择每个学段最高学段165名学生接受“五类教育”评价,参评率100%。一是法治素养评价。评价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等意识和能力水平,优秀率89.7%,良好率10.3%。二是安全素养评价。评价学生对防溺水、防欺凌、防意外、防侵害等意识和能力水平,优秀率98.1%,良好率1.9%。三是心理健康素养评价。评价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行为调控、个性塑造、人格培养等意识和能力水平,优秀率87.9%,良好率12.1%。四是道德素养评价。评价学生树立爱国、明礼、诚信、友爱、勤俭、感恩、自强等意识和能力水平,89.2%,良好率10.8%。五是网络素养评价。评价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成瘾情况、网络使用情况、网络行为等意识和能力水平,优秀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