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题,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途中,着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齐头并进,努力践行“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连续5年获评重庆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先进集体。
一、在资助上聚焦“准”追求,确保一个不漏。坚决守好“精准”底线,确保资助对象一个不漏。一是摸清“底子”。采用“系统核查+部门联动”方式,每年对全学段困难学生进行摸底、比对、核实4次,一生一档建立台账2700余份,确保全学段困难学生资助底子清、数据准。二是定好“调子”。配备专兼职资助工作人员70人,年均开展资助工作培训4场次。聚焦各学段资助金发放标准,明确一般困难、困难、特困三个资助档次,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常态化走访慰问脱贫户、监测户63户,下拨乡村振兴经费1万余元,全力打好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攻坚战”。三是发好“款子”。按照“应发尽发”“早发快发”理念,开辟“绿色通道”,优先足额保障、拨付资助资金,本年度共发放资金2628人次、223.25万余元,资助金全部在公开透明、合法合规中按时发放,未发生一例漏发错发现象。
二、在宣传上聚焦“实”效果,确保一招不虚。坚持从思想深处推进资助育人,让政策宣传提标扩面、全面覆盖、深入人心。一是牵牢“小手”。抓住课堂主体和课堂教学两大关键,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等形式,开展诚信、励志、感恩教育170场次,主题征文活动29场次,营造温馨资助育人环境。二是用好“大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台宣传解读资助政策8次,点击量超5万余人次,提升资助工作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家委会12场次,开展家庭直播课23场次,发放宣传传单5万余张,宣传手册1000余份,讲透资助政策,讲清资助流程,解答资助困惑,传递国家资助温暖,着力打通联系困难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抓准“助手”。发挥制度“助手”作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等专门性文件,推进学校资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在助贷上聚焦“全”覆盖,确保一环不落。坚持“应贷尽贷”“需贷助贷”,着力解决困难大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问题。一是精细服务。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融入政务服务项目,做到“窗口并联、一站办结”。先后投入40余万元,改善助学贷款办理环境,免费提供打印复印、饮用水等配套服务。招聘暑期服务志愿者8人次,提供手续办理服务,落实“一生一档”,截至目前,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114人、2617.2万余元。二是精确助贷。按照“优先保障特殊群体、据实助贷贫困学生”原则,将建档立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孤残、烈士子女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预申请范围,不设贷款总人数和总规模上限,做到精准识别,应贷尽贷。因地制宜适度扩大“特殊群体”以外的助学贷款申请发放范围,将因灾、因病、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处于贫困临界边缘的家庭困难学生纳入放贷范围,做到因人施策,需贷助贷。三是精心关爱。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经济困难大学生毕业“云走访”100余人次,了解生活工作情况,强化诚信教育,本年度已收到还款1277笔,本息共计1001万余元。将“资助”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联合总工会、妇联、团区委等部门,为大学生提供暑期见习暨勤工俭学岗8个,帮助受助大学生坚定理想、磨砺意志,深化资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