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政策抓落实,保障贫困学生学业。采取“一单两栏三家访”宣传措施,即统一制发一张政策宣传单,开发设置校园政策宣传栏和村社信息公示栏,每期至少3次以上入户家访,加大教育扶贫政策宣讲力度,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国扶、学籍、户籍等系统,做实学生信息比对,精准确定资助对象,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员、全学段得到资助。2020年上期,认定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资助资金886.5万余元、惠及学生2万余人。建立义务教育长效控辍机制,坚持动态监测、学籍核查、摸排劝返、关怀帮助四措并举,保障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
二是强弱项夯基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乡镇公办园规划建设,预计5年内实现40所乡镇(街道)全覆盖。依托长效维修和农村“两类学校”改造等项目,维修改造农村学校120校次,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完善城乡教师补充机制,常年引进教师400余人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国市区片校”五级师训网络,扎实开展学科教学、磨课研课等送教活动,常年培训教师1.2万余人次。探索实施初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落实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共进,覆盖学校70余所。加快城乡优质资源合理流动,严格落实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常年交流校长、教师500余名。
三是强“造血”促就业,提升脱贫致富能力。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作用,举办农民工就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各类技能技术培训30余期次、惠及群众1万余人,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依托区创业孵化基地、市级“蚁众工坊”众创空间平台,采取提供免息贷款、免租场地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参与电商创业和实地创业,推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实行企业订单式培养,联合吉利汽车、紫建电子等企业举办冠名班6个,确保就业与用工无缝对接。近三年来,每年逾200余名贫困家庭毕业生进入重庆长安、深圳比亚迪等大型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