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调研教育工作并讲授思政课时指出,要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持续提升“红岩思政”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数智思政”新场景新范式,加快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全面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大思政”工作体系。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要素离散到系统集成、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发展、从单体建设到生态优化的深刻变革,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域贯通、全程衔接、全员协同的良好生态系统。应遵循“生态观”理念,强化“生态化”协同,推进“生态式”浸润,以系统思维整合各种环境要素与教育资源,形成系统高效、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遵循“生态观”理念,营造思政育人“生态圈”的环境氛围
“生态圈”的核心在于共生、共融、共进。思政育人“生态圈”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其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理念。一是遵循多样性理念。思政育人“生态圈”的活力源于内部要素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育人主体上,鼓励多元主体以其独特视角和方式参与育人过程,实现优势互补;在育人方式上,支持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二是遵循共生性理念。打造思政育人“生态圈”,关键在于构建各类育人要素间正向互动、相促相生的“共生网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建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教学相长。三是遵循动态性理念。思政育人“生态圈”必须具备适应环境、自我调节、不断进化的能力。通过建立灵敏的感知与反馈机制,使各主体能够主动探知、主动寻变、主动适应,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强化“生态化”协同,优化思政育人“生态圈”的环境构建
构建思政育人“生态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环境、各要素、各圈层的协同配合,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系统性谋划和战略性推进。从宏观层面看,要强化顶层设计,实现从“机械编制”到“生态规划”的治理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追求精确控制的“工程师”思维,转向致力于营造良好环境的“园丁”思维。优化制度供给,完善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与分配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宽容创新的制度文化,加强战略谋划与统筹,做好系统规划。从中观层面看,要培育关键节点,打造能量汇聚与循环的“生态枢纽”。着力培育和壮大育人“关键要素”,激活整个育人网络,精心打造融合创新平台,使其成为多元育人要素交汇融合的创新空间,促进知识、情感、价值观在循环流动中实现升华。从微观层面看,要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微生态”景观。有效赋能基层,鼓励探索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育人模式;构建“监测—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确保思政育人“生态圈”能“呼吸”、能“代谢”、能“进化”,实现动态平衡与健康发展。
推进“生态式”浸润,拓展思政育人“生态圈”的环境场域
“生态式”浸润的核心在于对育人资源的优化组合及对育人空间的系统重构。一是空间维度,实现从物理空间到场域融合的全域覆盖。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破固定场所的藩篱,将思政教育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将国家战略前沿的生动案例转化为思政教学的鲜活素材;推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将数字空间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政育人的“最大增量”;实现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全面协同,让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浸润学生日常生活。二是时间维度,实现从阶段任务到终身历程的可持续。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衔接,着力解决内容重复、目标断层、教育脱节等问题,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上升和有序递进;强化在校期间的持续浸润,使思政教育覆盖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着眼终身发展,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建立持续性的校友联系与反馈机制,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三是要素维度,实现从分点发力到协同共治的系统整合。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主体作用,发挥其价值引领的“压舱石”作用;激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主体意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的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