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高校信息

重庆文理学院一体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日期:2025-09-26

重庆文理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变“治理末梢”为“治理靶心”,推动教育、管理、服务的全域覆盖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文理辨识度的学生社区治理新标杆,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一、搭建育人平台。一是党建统领全覆盖。出台《学生社区特设党支部工作职责》,打破年级、专业、楼栋限制,以社区为单位成立4个社区特设党支部4个社区特设团总支,组建“红岩先锋”员志愿队,组织912名学生党开展“亮身份·践承诺”行动,设立726个党员示范寝室,实现基层党组织覆盖学生社区100%依托社区治理打造标杆学生党支部校级11个、市级2个、国家级1个。二是阵地建设全方位。打造学科特色文化长廊26处,建设“廉润社区”“法润社区”等主题阵地4个。设立“阳光心驿”等4个社区心理辅导站,组建“专职咨询师+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开展沙盘治疗、情绪管理等特色服务。建成1700平方米党团活动综合体,集成“领导干部上党课”“校友成长对话”等特色项目。三是责任落实全链条。制定《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方案》《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社区治理实施方案》,成立社区学生治理委员会,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的社区治理领导小组,构建“校领导包片、处级干部包苑、科级干部包楼、辅导员包层、学生干部包室”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制度建设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完成到位。

二、用好育人队伍。一是人员入驻全层级。构建“组长—片长—苑长—楼长—层长—室长”线下网格和“总队长—支队长—大队长中队长—网格员—N力量”线上网格,以“一格一群”全覆盖为目标,全校4个片区、4900个寝室,按照全校1376名教职工每人定点联系1520名学生,开展“进圈入群”,实现全校2万余名学生对接“全覆盖”。二是成长陪伴全周期。设立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派驻专业教师团队常态化驻点社区,针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级考试等基础课程开展辅导和精准帮扶。实施“产业教授进社区”计划,遴选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组建“双导师”团队,实现“课堂实验室生产线”的无缝衔接。引入永川剪纸、綦江版画等非遗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开设雕版印刷、扎染工艺等体验课程,指导学生开发文创产品。三是需求响应全天候。推动28个机关教辅单位结对15个二级学院,形成全时“响应—诉求—处置—反馈”工作闭环,全校教职工轮流入住社区夜间值班,辅导员白天驻点办公,形成24小时全程守护。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对学生在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类处理、跟踪反馈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上网”。

三、深化育人模式。一是思想引领全要素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制度优势,实施“思政课程进社区”计划,打造“红色故事里的中国”特色品牌,组建师生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四史”巡回微党课60余场次。设立社区辅导员工作室、党团活动室8间,年均开展社区沉浸式思政教育活动100余场,学生参与率达93%制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建好“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学在重文理”“重文理小团团”等社区公众号矩阵,近三年发布推文、视频3400二是教育实践全环节。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优势,开发“红色之旅”“绿色之行”“古色之路”等实践研学计划,打造“蓝花楹”音乐节、“木·心”木雕主题艺术展等校园文化精品,每年开展校本红色档案故事展演不少于2次。在学生社区开展电脑维护周、党员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近三年开展“三下乡”“林小青”“河小青”“旧物回收”“青少年之家”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累计参与30000余人次。三是阵地管控全场域。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优势,与永川区公安局联合成立“校园安全教育研究基地”,开展警校合作月度沟通会,组织公安干警进社区、进宿舍,开展面对面辅导。推动警力“进圈入群”,构建“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校园网开设“我有话说”栏目年均解决学生急难问题2000余件、化解风险纠纷100余件、处理安全隐患400余处,师生满意度超过9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