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将实践育人纳入“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持续探索“艺术+实践”的特色路径,通过“两个强化”“六个聚焦”“三个组合”的“263”模式,打造出“三下乡”实践育人的川美样本。
一、“两个强化”筑根基:以双保障激活实践育人“新引擎”。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构建联动体系。学校党委统筹引领,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带队深度参与,搭建“学校—学院—团队—个人”四级联动工作体系。从实践前的技能指导、安全教育,到过程中的动态跟进、应急响应,全程织密组织保障网,确保实践活动规范有序推进。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激发参与动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和“大思政”工作体系。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建立激励机制,将实践成果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以政策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实践有保障、育人有实效”。
二、“六个聚焦”显特色:以艺术赋能奏响实践服务“主旋律”。一是聚焦青春宣讲,以艺术语言传递时代强音。构建“主题学习+主题创作+主题实践”三全育人体系,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发挥“新文科”下乡效能。依托专业特色,创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廉洁文化教育、普法知识、安全知识、生态环保知识等;通过重寻红色足迹、访谈红色人物、创作红色作品,让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诠释者、传播者、践行者。二是聚焦美育支教,以艺术魅力点亮基层课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小学、乡村,开展美育浸润、文化传播、教育帮扶等艺术教育活动,输送优质文化资源。结合苗族、彝族刺绣等地域文化,开设特色工作坊和课程,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同时拓宽艺术服务基层廉洁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架起高校优质资源与基层教育需求的桥梁。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以艺术创意激活乡村活力。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参与村容村貌改造——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规划和社区场景,以特色墙绘重塑社区与村落新风貌;投身“厕所革命”等实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开展农产品包装及品牌设计、文化IP打造、数字化推广等,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以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四是聚焦卫国戍边,以艺术创作凝聚民族合力。组织师生在新疆、西藏、宁夏、凉山等民族地区开展在地写生,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艺术共融”等主题创作与展览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大国边疆”专项活动,走访边疆群众、记录戍边故事,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作品,生动讲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和卫国戍边的青春故事。五是聚焦调研寻访,以艺术视角挖掘文化价值。以祖国大地为现实课堂,以党和国家伟大成就为生动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基层、社区、乡村与农户,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文旅融合、IP打造、非遗传承、基层治理等开展调研。让学生在一线中思考“川美何为”,展现“川美作为”,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六是聚焦科技创新,以艺术跨界探索育人路径。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美育中国行”系列活动。以“农艺共融,在地新生”为主题,组织实践团走进智慧农业基地、非遗工坊与文物现场,将科技元素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助力学生作品产出。探索艺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打造多学科协同、校地联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拓宽融合育人路径。
三、“三个组合”提质效:以“讲—践—赛”闭环打造成果转化“强链条”。一是“讲”透感悟。通过“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团日、优秀案例选树和成果集中展示等活动,将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实现“实践一次、体悟一层、成长一步”。二是“践”出实效。紧扣乡村振兴等基层实际需求,推动实践中形成的设计方案、文创产品落地见效——如乡村墙绘美化村容、农产品包装助力增收等,让艺术创作真正扎根大地、惠及民生。三是“赛”出品牌。以“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为纽带,推动实践项目孵化。近年来,依托“三下乡”平台,川美累计形成调研报告百余篇,获“挑战杯”全国奖项2项,市级奖项十余项;同步打造“美育中国行”学术品牌,孵化学科建设项目5项,实现“实践育分”与“学科增值”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