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紧盯产业变革和民生需求,主动围绕重庆“33618”、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体化运行产教融合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设,构建校企政协同的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专业、就业、产业、创业“四业”贯通,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聚焦“产业链”,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主动围绕重庆“33618”、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分类分批组织专业改造升级,建设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校地协同共生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服务重庆市尤其是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精准度。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等2个新工科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开始招生。以一流专业为基础重点改造21个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专业。立项建设智能技术与系统等2个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认定物联网工程等3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现代食品产业专业群获批市级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生态环保智慧监测与治理实验室入选重庆市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二、聚焦“人才链”,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等3个全球ESI前1%学科,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立“服务涪陵办公室”,深化政校企行合作,分层分类、深入推进5个省级、8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大力实施“33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三年,与涪陵榨菜集团、重庆华峰化工等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专业28个、微专业14个,开设(发)项目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共建课程78门,创编基于行业产业新技术成果的教材(案例库)51部(个),建立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84个,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158人,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458人,为企业解决突破性重大难题15个。与重庆市长江软件园、涪陵区科技局、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金渠孵化器、西南知识产权集团等单位积极沟通,推介学校知识产权成果191件。与涪陵区共建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
三、聚焦“课程链”,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共建,立项建设《化工工艺学》《人工智能技术》等示范共建课程39门。大力推广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探究式教学,实施成果导向的课程考核改革。要求教师定期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开设(发)基于生产实际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3791个,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比46.9%。搭建“33433”实践教学体系,深化科赛专创融合。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7项、学科竞赛国家级奖1029项,在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第171位。
四、聚焦“创新链”,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学校依托鲁渝教育协作平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开展“1+2+1”卓越工程师项目,联合培养学生365名,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37.4%。与重庆万达薄板、重庆鑫源汽车等地方重点企业,共同举办“攀华班”“鑫源班”等特色产业班,培养企业所需中高级生产和管理人才。与涪陵区人民政府、香港李泽湘教授团队联合成立长江科创学院,开设慧谷湖科创实验班,实施“产学协同、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拔尖科创人才。坚持创新创业学院和长江科创学院“两院同建、通专融合、分层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近三年,入驻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团队或企业100余个,培育重庆西丹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重庆京墨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