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和区域辐射作用,以承办高水平赛会为抓手,积极探索“赛会搭台、经济唱戏”发展路径,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出规模效应,以赛会拉动消费增长。一是创新消费场景,释放市场潜能引擎。深度融入区域“消费提质扩容”战略布局,创新打造“国际赛会+城市服务”融合生态。近三年,高质量承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会7场、省域级活动36项、省级考试52余场次,吸引9.5万人次,创造住宿餐饮、交通物流等直接消费突破7000万元,带动赛事周边餐饮企业日均营收不断提升,形成“赛会引流—消费转化—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二是贯通人才供需,打造就业经济枢纽。创新构建“双选会+”就业服务生态链,依托渝东北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平台,举办“万州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月”等品牌活动。2025年春季双选会实现单日入场求职者峰值达4800人次,联动五桥、万达广场等核心商圈开展“人才市集”特色活动,带动商圈日均客流量同比提升7.8%,高于区域商业综合体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创新“赛事带货”模式,设置农特产品展销专区,实现求职签约与特色消费双向赋能。三是培育文旅IP,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深挖“中医药+文旅”融合价值,原创打造中医药传统保健运动会、非遗康养文化节等特色IP。创新设计“平湖夜游-三峡绣坊-赛事展演”文旅动线,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矩阵。近三年,通过“赛事+”模式带动文旅产业综合增收突破1500万元,其中非遗体验项目营收同比增长56%,夜游经济带客流量环比提升37%,相关业态客单价提升25%。成功培育“三峡中医药文化周”区域品牌,获评重庆市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
二、聚焦产教融合,以赛会服务产业升级。一是构建战略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高地。依托中医药、康养等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赛会+论坛+实训”三维平台矩阵。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老年护理与保健”赛项等5项国家级赛事,举办成渝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等18场区域产业对话活动,累计吸引527家行业领军企业和三甲医疗机构深度参与,形成“以赛促教、以会聚产”的协同发展格局。二是整合创新要素,激发产业升级核心动能。牵头组建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高校+院所+企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吸纳山东中医药大学等12所高校、红日药业等31家上市药企共建创新联合体。重点推进道地药材开发市级实验室建设,与重庆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海吉亚肿瘤医院等机构联合开展灵芝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中药饮片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3项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年产值预计突破500万元,获评重庆市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创新“校企共建+成果共享”合作模式,建成万州区科技创新平台等8个产学研基地。通过技术辐射带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展至628亩,推动形成“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康养旅游—药膳研发”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培育出三峡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等产业融合新业态,实现产业链综合增收2360万元,新增药剂师、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岗位517个,就业带动效应提升38%。
三、强化品牌辐射,以赛会提升发展能级。一是构筑国际开放枢纽,拓展医药合作新版图。创新构建“双联盟一学院”国际医学合作体系,成功主办中乌医学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学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吸引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副部长阿卜杜拉耶夫等17国46名政要专家深度参与。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中医药出海工程,与塔什干药科学院共建中亚首个中医药合作平台“神农学院”,实现中药饮片、艾灸器械等6类产品国际认证,推动本地中医药产品出口额达1280万元,获评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项目。二是培育文体融合品牌矩阵,激活城市传播新动能。打造“一校双赛三IP”文体融合生态,创新推出“校园之春”川渝高校足球冠军赛、重庆大学生“三峡杯”乒乓球锦标赛等品牌赛事。构建“赛事直播+衍生品开发+场景运营”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开发赛事吉祥物数字藏品等15类周边产品,实现文创销售收入237万元。带动区域体育中心等场馆使用率提升至60%,新增体育培训、赛事策划等关联岗位120个。三是构筑人才创新生态,强化城市发展竞争优势。构建“以会引才—平台育才—产业聚才”人才生态链。近三年,通过承办国际医学创新峰会等高端活动,引进高端人才119人,柔性国内知名专家28名,推动区域与全球70余国建立医药卫生合作网络,助力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及国际医药领域影响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