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一体两线四维”心理育人新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聚焦帮扶精度,强化心理支持体系。一是用好朋辈力量,构建立体帮扶网络。学校组建“聆心伙伴”朋辈心理帮扶团队,依托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为学生提供贴合需求的心理支持服务。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32课时,累计开展心理讲座及工作坊30余场,参与学生超1.5万人次。常态化开展心理主题活动61场,涵盖传统文化、绘画疗愈等形式,凝练学生成长案例,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全面筑牢心理育人体系。二是精准识别问题,确保干预靶向有效。学校通过心理筛查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学生,全年接待心理咨询学生550人次,累积转介心理问题学生73人次,成功危机干预32起,确保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二、拓展咨询维度,提升心理服务水平。一是优化咨询体系,提供层次化服务。学校依托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从常规心理问题辅导到危机干预的多层次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类别和所属年级,明确精准心理咨询的关注点和需求点,确保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有效。二是创新实践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学校常态化开展“3·20善爱你”国际幸福日主题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推出“幸福换花”“创意杯垫DIY”“手捧花疗愈工坊”等沉浸式心理体验项目,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活动通过社交实验、创意制作和正念减压等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心理韧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深化教学深度,夯实育人课程体系。一是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学校组织心理教师参加市级培训1次,邀请专家开展心理专项培训18次,累计参训207人;组织24名辅导员开展顶岗锻炼,通过理论强化和实践教学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能力大赛强化理论研修与模拟教学,有效提升心理课程质量和教学实效。相关成果获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等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示范性实践案例。
四、增强联动广度,协同心理育人机制。一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心理服务全覆盖。学校扎实开展“校—院—班—寝”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建立“医院—学校—中心—二级站—学生骨干”五位协同模式,与2家公办医疗机构开展医校合作,累计干预学生超过200余人,强化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能力。二是党政协同引领,扩展心理教育生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积极参与心理育人工作,主动带头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党政引领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