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服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与国家“双碳”战略,不断创新构建跨校际、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促使教学组织由单一学科管理模式向协同育人新型范式顺利过渡,为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增添强劲动力。
一、理念引领,锚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向。学校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深度融入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理念。一是战略定位清晰化。聚焦数字经济与碳金融市场人才缺口,以“商工融合”为特色,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跨学科协同、产教联动、科研反哺”三大核心任务。二是组织架构立体化。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建立“共用一套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共组教学团队、共管培养质量”的协同机制,成立跨校跨院、跨学科的“数字经济”联合教学委员会和“碳金融”教学联合中心,统筹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教学资源,形成“学科交叉-课程开发-实践创新”一体化管理机制。三是资源整合协同化。联合头部企业、组织构建“绿色产教联盟”和“数字经济产教联盟”,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和“产学研项目共研”等协同育人模式,携手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实训课程。
二、机制创新,激活基层教学组织内生动力。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动态优化”为原则,构建覆盖教学全链条的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体系。一是加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组建“经济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跨校教学团队和“金融工程+环境工程”跨学科教学团队,汇聚金融学、环境工程、数据科学及碳交易领域的领军人才,构建“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并行的师资队伍。二是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定期举办“数字经济教学研讨会”和“碳金融教学联席会”等,围绕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实践项目等议题开展协同攻关,现已共建跨学科核心课程16门。三是创新实施“三模块”教学模式。基础理论模块强化金融与环境、经济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实务应用模块则引入碳交易模拟、区块链碳溯源、商业数据挖掘等企业实战项目;前沿案例模块则嵌入人工智能驱动的环境经济预测、ESG战略融合等前沿科研成果。四是升级智能化实践平台。依托金融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碳交易模拟仿真平台、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开发“碳配额定价模型”“碳足迹追踪系统”“商业数据分析平台”等系列数字化教学工具。
三、多维保障,巩固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环境。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质量保障网络。一是督导评估实现动态化。成立跨学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定交叉融合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评估工作从“知识融合度”“实践创新性”“社会贡献力”三个核心维度全面展开,实施“过程性+结果性+增值性”的评价机制。二是激励机制实现长效化。通过教学评奖、研究经费支持等方式激励教师开展交叉融合课程的开发、设计与教学。三是协同育人实现机制化。创新性实施“双导师制”与“双辅导员制”,为每位学生配备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导师和辅导员,提供全方位指导。四是质量监控实现全程化。健全学业预警制度,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为学习困难学生及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