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勇担强教强师重大使命,坚持三聚力,深耕渝东南、渝东北乡村教师培养,被誉为“山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扎根乡村教育的学校毕业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
一、聚力精神铸师,厚植服务乡村教育“深情怀”。一是强化师德养成。将学习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发展全时域。建立师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注重将陶行知、于漪、张桂梅、黄大年等模范人物感人事迹融入学生日常教学。届次化开展“好老师”演讲比赛、长师好故事、中小学校长名师讲堂等特色活动,让师范生在参与实感中体悟师德之义。二是强化英模铸魂。创新“双向讲、三对接、三贯通”英模教育大思政课模式,通过邀请英模进校园、走出校园讲英模双向形式讲好英模教育故事,对接地方部门、纪念场馆、院校联盟等途径集聚英模教育资源,贯通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途径完善英模教育机制。近3年,学校融入英模元素的课程中,被认定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45门。三是强化乡土情怀。拥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西部高校唯一乡村教育馆,开设《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等特色课程,多措并举挖掘教师教育中的乡村元素,引导师范生全面、理性认识乡村,增强乡土情感。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寻访乡村名师、乡村支教等特色活动,让师范生在“身临实感”中培养乡土情怀。8届2688名小学全科毕业生全部到乡镇任教,留任率100%。
二、聚力多元强师,增强服务乡村教育“真本领”。一是创新课程资源供给。聚焦提升师范生多维素质,推动“师范+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通识+基础+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现通识课程与教师文化素质融合、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素养融合、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师教育能力融合、实践课程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融合,形成“四融合四平台”的课程体系,持续打牢师范生学识根基。二是创新培养路径模式。聚焦解决师范生培养“城市化”倾向,实行“教师+小先生”育人模式,建立“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城市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构成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组建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的“三名”工作室,针对性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适应乡村教育从教能力。三是创新质量保障机制。聚焦保障育人质量,按照“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原则,建设教学运行、监督、改进三位一体和循环闭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课程内容优化专业内循环、培养目标校内循环和人才培养定位校外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渝东南 40% 的中小学校长、55%的教导主任、60%的正高级教师均为学校毕业生。
三、聚力协同育师,形成服务乡村教育“大格局”。一是区域协同。构建了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学校与重庆市14个区(县)共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推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让每个师范专业与基础教育学校结为双主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二是校内协同。学校成立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中心,推进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有机衔接。赋予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师范性课程的学术化水平。改革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强学科专业课程的师范化特征。三是师资协同。在校内外分别遴选一批学科素养深厚的课程教学论教师和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乡村学科名师,组成双导师组,共同负责指导师范生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形成共育优秀乡村教师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