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重庆医科大学探索实施“共治、共联、共享”举措,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
一、全员协同“共治”
一是书记主抓。明确由校党委书记主抓学生社区建设,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和学校综合改革重点事项,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工作格局。二是教师主责。按照师生比 1:3000配齐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超国家 1:4000配备标准。选聘20余名兼职心理咨询师进驻学生社区,负责识别心理异常同学并及时反馈,构成“心理健康守门人”。三是体系主导。在每个学生社区建设二级心理辅导站,辅导员全部进社区驻楼办公,选拔25名优秀辅导员及专任教师任社区楼栋长,每个楼层选聘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担任心理健康联络员,每个宿舍寝室长任心理信息员,构建起“学校—社区—楼栋—楼层—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二、医校通达“共联”
一是合力建平台。搭建心理干预“医校通道”,与 7家附属医院达成心理健康医校合作共建协议,引导附属医院心理医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服务,在 4个学生社区基础上拓展成立 12个二级心理辅导站,提供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形式心理辅导服务。二是协同强监测。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学科优势、诊疗资源,依托产学研转化成果“重医心理”和立体多维观测指标,建立“自评与他评”交互的预警体系,设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管理体系,落实“入学测评+每月普查+日常管理关注”三重监测,创建心理危机干预库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和急迫就医需求的学生,畅通转介送医“绿色通道”,及时给予心理救治。三是定期搞活动。每周由附属医院派驻专业人员进校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对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进行专业指导。每周邀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家进社区,开设“小医心事”“新一家”等成长讲堂,年均举办讲座 40余场,覆盖学生超 5000人次。近3年,学校年均接待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超 3000人次,为 400余名心理预警学生提供长程干预帮扶,落实20余位急迫危机学生“绿色通道”入院治疗和干预追踪,有效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三、文化浸润“共享”
一是布局育人场景。将心理育人物理空间布局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规划设计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在学生社区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团辅室、虚拟仿真心理训练室、身心放松室等多功能、高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配备智能机器人、VR身心体验设备、减压太空船等心理物理治疗智能设备,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零距离”链接心育资源工具。二是打造主题文化。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与“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两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节,开展浸润式主题教育活动。建设社区心理健康主题文化墙,精心设计与学生之间能产生心灵互动、能走进内心世界的展示内容,提升文化墙吸引力。三是开展心理研究。积极推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坊”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建设,拓展社区心理育人深度。经过 3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案例获评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案例,工作成效获《光明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