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通过精心搭建资源支架、问题支架、活动支架“三个支架”,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较好效果。
一、搭建“三个支架”,精准实施思想“铸魂”。一是积极搭建“资源支架”,深耕“教材知识点”,把道理讲深。学院在依托数字技术引入国家资源、开发本地资源的同时,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校史、校内场馆、校外基地、社会服务”特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有效支撑,从供给端实现对思政课优质数字资源的聚合,激发思政课内涵张力。课程教学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相统一,从学生的知识盲点出发,借助各种数字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等理论中获得基本理论支撑,借以从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上展开对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的发掘,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深。教师紧扣“教材知识点”讲透论题的“来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寻事物的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打造“有意思”“都爱听”的思政课堂,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二是有效搭建“问题支架”,抓好“学生关注点”,把道理讲透。以生为本创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学习课程理论。通过有效搭建“问题支架”主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理论渴求点、内心需求点和情感触发点,确保“问题支架”搭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释疑解惑中把道理讲透,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疑点”,引导学生“知其言,知其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升课程的“挑战度”。三是精心搭建“活动支架”,找准“教学结合点”,把道理讲活。以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困惑点建构起教学结合点,对接建筑类高职院校专业,选用外国纸币上的“中国建造”、“吊脚楼”技术助力实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美好愿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安样本”等“活”教科书,精心组织小组讨论、故事分享、VR体验等课堂活动,联系现实,把道理讲活,引导学生在现实的语境中思考中国、在更长的历史中解析中国,排除思想上的“堵点”,让课堂可亲可信、温暖鲜活,既 “抓眼球”又“触灵魂”,提升课程的“创新性”。
二、落实立德树人,全力推进人才“培优”。一是在价值塑造中,沟通心灵,增强学生使命担当。通过“三个支架”构建起支架式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讲理课堂”,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入、讲透彻、讲鲜活,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共鸣,助力学生形成“笃信”。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在感悟中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较大改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主动作为的态势。先后获“领航计划”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二等奖、重庆市职业院校学生党史故事主题演讲一等奖、重庆市大学生“爱我国防”主题演讲赛一等奖、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一等奖。二是在知识传授中,启智润心,建构学生知识体系。教师对接学生专业和学习中的盲点、疑点、堵点推送资源、发布问题、组织活动,层级递进,深化教学;学生在“三个支架”中积极参与课堂,排除学习中的盲点、疑点、堵点,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将思政课的“大道理”内化于心,产生“真知”。课程教学视频先后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比赛、全国职业院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思政课”示范课例评比等活动中获多项奖励。三是在能力培养中,激扬斗志,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实践,激发“力行”。通过激发内驱力,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课程,自觉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将思政课的“大道理”外化于行。近年来,学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短视频在“重庆日报·理响青年”展播5期。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红色研学、农产品推广、情暖童心等活动,形成5万余字乡村调研报告,团队受到中青网、人民网、华龙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篇,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方位激活“源头”。
一是坚持以生为本,构建教学新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结合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课程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构建基于资源、问题、活动三大支架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环环精准关注学生成长。二是坚守育人初心,打造讲理新课堂。课程以“三个支架”为教学主线,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育人主线,教学和育人主线双线并进。教学主线问题导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育人主线结合专业,熔盐与水,铸魂育人。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三是深度融合创新,营造育人新生态。紧扣学生专业实际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积极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拓展具有职教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