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院以“三新”画好产教融合同心圆助推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牵引,以产教融合新体系、新格局、新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健全供需对接、互嵌互融的产教融合新体系。一是建立“333”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以“三阶联动”高效运行机制、“三维共治”合力推进机制、“三位一体”闭环保障机制,全方位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构建校内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协同推进新机制,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12345”产教融合体系。二是搭建“4+4”供需对接平台。以供需“一屏掌控”、需求“一键流转”、匹配“一键送达”、跟进“一贯到底”,滚动更新企业项目需求和资源清单、院校研究项目和能力清单、院校知识产权与研发技术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四张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三是创新“需求+”融深合实发展模式。建立需求生成机制和目标协调机制,搭建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技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产学研、中高本研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层级培养体系以及校企联合评估机制等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二、构建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一是优化人才供给服务,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仅2023年投入1个亿强化内涵建设,探索构建“一体两翼多联动”专业体系,全面实施“重工五金计划”,优化“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课程模块+个性发展课”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互动共长,累计培养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4余万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96%以上。与阿里巴巴等联合创设校内生产实训基地25个,与长安、赛力斯等共建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整合重庆大学等本科院校创新资源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强化技术支持服务,提升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度”。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六大”科研创新体系,搭建“国家、市级、校级”三级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及联合体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长安汽车筹建“一站式零部件试制品加工中心”,解决企业悬置类、摆臂类和羊角类结构产品的小规模样件加工难题。12英寸晶圆倒角机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半导体高精度装备领域的空白。仅2023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款额近3000万元。三是联合实施社会服务,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校企人员“双职双挂”,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重工—长安汽车产业学院,仅2023年,承接长安汽车全球性培训与考试项目及全球新进员工入职培训,培训企业员工28000余人次,创学校线下同时参训人数新高。近两年,为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人员开展同等学历培训,培训效果得到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高度认可。
三、探索教随产出、共生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一是精准对接产业合作办学,提升双主体育人“聚合力”。探索形成每个二级学院依托1个产业学院平台,开设面向就业的订单班、面向卓越工匠的现代学徒制班、面向双创的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班为主要类型的3种教改实验班,以及项目制、技能大赛、科研反哺教学、1+X证书等N种补充形式的“1+3+N”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服务产业全球战略布局,扩大职教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渝车出海”,在沙特、墨西哥建设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海外汽车售后服务人才1578人,研制四层次《CIC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实现对海外员工认证有据可依。为长安海外市场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成功助力长安汽车出口量排名全国前三甲。共同开发双语教学资源200余个,助力长安汽车海外人力资源提升。三是培育支撑区域发展力量,增强产业人才“支撑力”。共建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智能网联人才培养基地及创新合作中心,校企共建6个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团队,调派长安汽车50余位技术专家及技能大师,向学校输入行业新技术知识点100余个,立项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2项。承接长安汽车全球经销商来华培训5302人次。委派多名教师代表长安汽车赴沙特、伊朗等国家开展长安汽车技术培训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