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高校信息

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以“三个聚焦”为导向加快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日期: 2024-10-21
字体:

重庆理工大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聚焦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贯彻“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理念,动态优化学科设置,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一是聚焦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一是绘制学科对接产业图谱,按照“需求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开放创新、共享共赢”的原则,制定《重庆理工大学“学科对接产业”行动方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瞄准产业发展最前沿,紧跟技术变革新趋势,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能级,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学科匹配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契合度。二是推动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需求精准衔接,通过产教融合赋能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贯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链,重点打造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6大特色学科专业群。三是塑造学科发展新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与时俱进优化学科设置。深挖并解析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技术需求,找准对接产业的细分切入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动车辆等前沿交叉学科,组建学科交叉中心。

二是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是聚焦“大思政”育人,系统构建“7431”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创新实施“一院一品”大思政品牌育人项目,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一对一”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逐步构建“1314”学生工作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于一体的“红岩”育人品牌。二是深化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打造“校级-市级-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矩阵,“重理工”元素贯穿整个产教融合链条,形成了“企业是学校科技成果孵化、管理团队是学校专业教师,员工是学校毕业生,企业是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合作载体”为内涵的“学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依托未来技术学院,聚焦量子传感和原子、近原子尺度制造等未来领域,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举办“企业出题、学生答题、双师判题”为特色的工科毕业设计大赛,探索答辩竞赛一体化的毕业设计综合改革。三是以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体系,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知识图谱课程、数字教材、AI课程建设,丰富高质量数智教学资源,开设AI plus金融教改班、会计信息化综改班、数智管理卓越创新人才教改班等新文科“试验田”,探索多跨协同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四是推进专业调整优化,将其作为学校2024年两大攻坚战之一,坚持“三个统一、四个结合、五个必须”的工作原则,制定“1+N+M”制度文件,实施专业设置动态优化调整,2024年关停并转本科专业20个。

三是聚焦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激发新动能,重点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创引领技术攻坚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构建高能级科研平台集群。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强化在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引领性技术创新。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拓新局面,构建一区一策的合作模式,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生命体,实现“校区-园区-生态圈”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团队-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模式,以开放式、市场化形式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参与“联盟-协会-专家委员会”平台建设,承担重庆军民融合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任务,联合中国兵科院与“兵工七子”成立兵器“B8”协同创新联盟。构建“人才-团队-平台”国际朋友圈,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三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新成效,畅通“全链条”技术创新链,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链,形成了“种子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科创贷”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孵化链,形成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四级梯次孵化载体。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