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宣传思想文化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理论武装、阵地建设、文化育人工作,积极开创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一是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1+6+6+N”思政课程体系,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开设“党的创新理论系列”“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大国三农”“教育强国”“科技强国”6个系列课程。打造“千秋红岩信仰力量”情景思政大课堂并多次展演,开设校史专题选修课,建设校史情景小课堂,讲述“党史在西大”“红色校史”“校史中的红岩人物”及“科学家精神”等主题,深化独具学校特色的校本思政情景课和实践课。二是深化理论武装。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第一议题”制度实施细则》《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施办法》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从严从实抓好理论学习,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学生“每周一学”,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日常督导、列席旁听,每年实现对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列席旁听全覆盖。三是做实宣讲阐释。积极探索理论宣讲“1+4+3+3”新范式,围绕一条理论主线、组建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典型人物组建互为补充的“四级”宣讲队伍,创新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三化”宣讲方式,构建微阵地、微宣讲、微视频“三微”宣讲矩阵,近5年共开展宣讲活动1000余场,受众5万余人次,荣获“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构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理论体系,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相关理论文章40余篇,出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理论著作90余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等著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二、坚持正面引导,强化阵地平台矩阵建设。一是构建全媒体矩阵。构建“一报两网一台多端”的全媒体矩阵体系,筑牢夯实传统媒体宣传阵地,推进校报等传统媒体升级,强化抖音、微博、B站等新媒体交互联动。开展有组织宣传,在全媒体平台开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青春践行二十大”等专题宣传栏目,创建“培育时代新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深度报道专栏。二是坚守宣传阵地。积极对外宣介办学成效和师生魅力风采,近两年在各大媒体亮相发声1000余次,被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300余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报刊头版、整版点赞20余次,央视《新闻联播》深度报道2次。探索打造传播网络正能量生力军,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理性发声、坚定立场,为学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蓄势定向。三是迭代数字传播。以数字化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迭代升级,持续推进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省级高校思政工作一张网、“111”网络文化工作室—站—坊工程、省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全媒体平台组织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280余场,发布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图文、音视频、手绘动漫作品600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13亿余次。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获批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
三、坚持文化涵育,强化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打造“420文化建设工程”,制定围绕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形象文化4个版块20项举措。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统筹联动各单位制定包含“六大行动”和190余项具体举措的文明校园建设方案,形成广覆盖、长效性、特色化的建设机制。加强对大学精神内涵阐释,培育新时代学校精神。以形象文化、环境文化为落脚点,制定《视觉识别系统管理规范》《楼宇道路景观命名管理规范》等,规范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挖掘特色文化。扎根红色文化沃土,大力挖掘红岩精神文化资源和校史红岩英烈故事,编排“红岩印象”“红岩组歌”等艺术展演;组建“红岩精神党史宣讲团”和“红岩班”,精心创作红岩英烈故事,让红岩精神成为“活教材”。推进文化传承弘扬,建设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基地作用,系统推进课程开发、学术研究、文化推广、产业合作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三是打造亮点品牌。连续举办10届“玉兰文化节”、5届“玉兰诗会”、4季“校史之夜”及“一堂四坛” (缙云知华大讲堂,含弘论坛、光大论坛、雨僧论坛、学行论坛)等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历史文化节、地球文化节等各类具有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逐步实现“院院有品牌、月月有活动”。加强原创成果产出,共组织创作各类文化、网络文化精品5000余件。创作拍摄《夏日之歌》《樟林青春》《香樟青年说》等作品,部分作品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