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高校信息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践行“类上班制”改革提升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日期:2024-04-08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区域软件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助力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建设,探索“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育“职业素养高、岗位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软件技术技能人才,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

一、引企入校:学生在学校“上班”

一是建立学生在校“上班”制度。在校内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训室,打破传统按课表授课方式,执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按照界面制作、功能实现、质量检测等岗位为每一位学生设置工位,增强学生岗位意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软件技术类专业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分别达83%98%99%二是建设学生“上班”实践平台。由产业园区政府搭台开展“引企入校”,重点引入联想集团、长安集团、渝安减震等12家企业(项目组),学校联合入驻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导师工作室、创新创业与技能比赛工作室等课外学习实践平台。建成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获批全国技术能手6人。三是制定学生“上班”实训方案。制定“校—企—研”共同训练方案,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导向,将固定实习实训基地从学校拓展到企业,学生在大二全面体验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基本具备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类上班制”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到98%,近三年数据显示,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证书通过率比同年级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40%

二、校企合作:学生在教学中“跟岗”

一是企业需求“全覆盖”教学。通过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校企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基本岗位技能知识图谱为节点组织开发覆盖全课程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在真实项目和实战项目阶段自主学习提供数字资源保障。近三年,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建设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二是企业项目“全周期”开发。组建“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原型设计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项目组,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参与,直接对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改造,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运行维护”全项目软件生命周期完成项目开发。截至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教学化改造37项,主编软件相关专业的项目化、立体化教材20种,其中“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种。三是研发创新“项目池”保障。校、企、研三方共同组建“企业导师+学业导师+心理导师+科研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师资队伍,精心打造“软件项目+科研项目+比赛项目”项目池,学生根据自身志趣进行个性化选择加入研发项目。近三年,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师生共同研发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51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重庆市“巴渝工匠”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奖24项,入驻企业项目合同金额年均500万元。

三、评价引领:师生在产教融合中“畅游”

一是科学设置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以提升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从“知识掌握、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四个基础维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特别加入“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考量,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二是多方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校内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对参与项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激励保障。对企业老师在校办公、生活给予充分保障。企业得到可动态调配的低投入、高技术人力资源,显著节省人力成本,学生、学校、企业实现三方共赢。三是广泛拓展专业师资。每年选派20%以上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20%以上专业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教授,积极邀请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煤科工、中国电信、东软、中软、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专家学者到校授课,形成校企共享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团队。软件类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骨干,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南华中天等知名IT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大信息工程提供交付、运维等技术服务,学校与赛力斯集团联合打造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空气悬架系统助力华为问界新能源汽车,攻克5G+工业互联网底层数据技术,开发“探星者”和“智星者”两款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