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第1341号)收悉。经与巴南区政府、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加大对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支持力度,完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巴南等市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支持力度”事项均已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支持力度事项
一是筑牢政策根基,激活生态圈发展潜能。市级层面印发了《关于支持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的通知》《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举措》等文件,按照“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校地共建、社会参与”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分批次开展建设,助力生态圈创新发展。目前,我市共发布建设两批次10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旨在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与协同。第一批次紧扣大学优势学科和区域重点产业进行建设,在推动大学科技成果就近转移转化、孵化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二批次生态圈建设时间从2024年持续到2027年,以相关大学为核心,联合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需求展开建设。
三是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彰显生态圈发展活力。目前,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建设孵化载体100个,孵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团队7348个,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2979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已入驻科技服务机构234家,聚集高层次人才868名,组建各类创投基金18只,基金总规模达40亿元;通过举办成果对接、创业大赛、教育培训、创业论坛等各类活动1339场,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1.6万人,促进专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联动。其中,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促进大学转化科技成果311项,孵化企业153家,实现产值3.1亿元。
二、关于完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事项
一是组建“母基金+子基金+直投项目”体系,提供多层次金融支持。2024年9月,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证监会重庆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贯彻落实〈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打造以市科创投资母基金为引领,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群、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群为支撑,国家级基金、区县基金协同联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创业投资基金群,围绕科创投资和创业投资,组建多领域、多层次的“母基金+子基金+直投项目”体系,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渠道。
二是改革种子基金模式,扩大种子基金规模。2024年10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联合颁发了《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改革种子基金运行模式,调整政府引导基金为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资导向。2024年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完成了20个投资项目的尽调并推动审定决策,累计投资额度2020万元,全面覆盖新质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2025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若干政策举措》提到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扩大种子基金投资规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成长。
三是鼓励设立私募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市财政局与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激励私募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通知》(渝金〔2021〕213号),对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我市科技创新企业或投资外地科技创新企业引入我市落户的基金经理人,按投资总额的1%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市级累计投入超1200万元,支持29家(次)基金18.5亿元投向科技创新创业,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四是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深化资金政策联动。市财政局等部门推出了担保费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项金融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参与产教融合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结合地方实际,探索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部分区县也出台了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如万州区2024年11月印发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修订)》,提出聚焦“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建立多元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三、关于加大巴南等市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支持力度事项
一是大力推动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市政府颁发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组织符合条件的区县积极申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2027年实现市级以上重点园区、高职院校、规模以上企业参与产教联合体全覆盖,并将产教联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区县政府教育职责评价考核指标。
二是巴南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巴南区建立了产教融合工作协调机制,由分管区领导担任召集人,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双牵头,明确了政府端、学校端、企业端的三方职责,推动科技、人才、教育需求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重庆理工大学与大江科创城公司开展智慧农机合作,重庆财经学院与物流基地公司开展东盟贸易服务合作,重庆工程学院与渝兴公司开展软件信息产业集群合作,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教融合合作。目前,已成功立项市级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2家、高职“双基地”培育项目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9个,巴南职教中心涵泰汽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评全国首家五星级实训场地。2024年6月,巴南区被评选为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下一步,市教委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持续落实市政府相关工作安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一是全域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以升级建设10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示范,按照“一区一校一圈”模式,带动全市有高校的区域培育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并根据生态圈建设成效,给予区县相应支持,整合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优势资源,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在申报市级项目、搭建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人才、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市科技局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环大学生态圈专项资金支持相关举措,待政策明确后通知生态圈建设单位申报。同时将加大重庆市种子基金对高校师生创业项目、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专业运行”的原则运行,围绕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团队,进一步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科技成果验证和中试验证,助力高校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继续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发挥好人才政策吸引力,加快吸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兑现相关人才政策待遇支持,进一步开发“渝才荟”数字系统功能,加强人才服务事项精准推送,不断优化我市人才服务事项内容,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包括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生活服务在内的73项服务,为人才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