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第1251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市妇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夯实社会心理服务基础保障”等3条建议均已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市教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工作要求,紧扣教育前端、管理中端、干预末端,推动实施《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优化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工作体系。一是强化高位推动。市政府连续5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推动为200万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心理健康专项文件28件,“逐光成长”学生心理健康工程纳入教育强市标志性工程,“师生心理健康护航平台”纳入教育强市重大平台,搭建起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四梁八柱”。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召开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促进大会、心理健康工作推进会、2次部门联席会,8次专题研讨、调度会,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根据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数据,重庆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状况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您提出的“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夯实社会心理服务基础保障”3个方面建议,我委已协同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等13个部门印发《重庆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制定《重庆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采取相应措施认真改进落实。
一、关于积极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事项
一是强化家长履职规则意识,市教委联合市妇联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开展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回访工作,举办家风家教宣传实践月主题活动,制定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规则,推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建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设立“一院三中心”(市家庭教育学院,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市家校社共育评估监测中心),在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家庭教育必修课程,制定家校共育、家长学校、家长能力等工作标准3项,将家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规定培训内容,全市“十百千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初具规模,立体化、全覆盖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正在逐步构建。三是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教委推出“渝儿有方”家长成长课程,指导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市妇联实施家庭教育“父母成长计划”“百场讲座进万家”等服务行动,开设融媒体节目968家长热线“家庭教育大家谈”线上直播互动答疑40期,分年龄段系统研发有针对、本土化、成体系的家教指导优质课程。
二、关于积极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学质量事项
一是促进教学评价改革,推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破五唯,尤其是对破除唯分数论进行了强调,联合第三方机构对违背教育评价改革精神行为进行线上线下常态化监测,巩固拓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工作成效,加强过程监管和结果运用,健全全流程链条式的规范办学行为闭环管理机制。开展基础教育办学治校声誉评价,有效发挥声誉评价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二是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实施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深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广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课后体育服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三是强化心理健康师资,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体系,2024年全年推动中小学全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7100余名,到2030年将完成全市26万中小学教师心育能力培训,提升全员心育和风险识别能力。
三、关于协同构建校家社协同育心服务体系事项
一是强化医教协同。市教委指导中小学校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关联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转介等有效制度,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探索建立“医校联络点”,创立包点负责制的联动管理模式,开展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学生个别化专业服务等活动。二是加大心理专科门诊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任务,推动80%的公立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61%的公立妇幼保健院、57%的公立儿童医院、59%的精神专科医院开设未成年人精神(心理)科门诊。三是用好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沙坪坝区成立“小沙粒”心理志愿服务队,南岸区搭建“13200”三级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平台,丰都县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
下一步,市教委将坚持育心、育德、育才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贯通,专题课程、学科融合与主题活动相衔接,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多措并举防范学生心理危机极端事件发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