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师生负担的建议》(第1231号)收悉。经研究办理,“进一步加强监督、强化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切实减轻义务教育师生负担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重庆市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教育部任务要求,统筹校内校外“一盘棋”,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坚持统筹推进,健全工作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召开“双减”工作专题会议,建立专门协调机制,全面搭建重庆市“双减”总体工作方案、校内外减负具体方案、系列配套措施的“1+2+N”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补助的通知》等“双减”系列配套政策40余个。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巩固减负成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大幅压减学科类机构,持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纳入全国监管平台监管率达96.4%,常态化监管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深化评价改革,减轻学业负担。建立健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与资源配置挂钩制度机制,推动学校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出台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细化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等规定,禁止进行考试排名、举行小升初考试等行为。
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师生减负调研事项
在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基础上,依托市教科院、市评估院等单位,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意见,深入区县和学校一线开展义务教育师生减负情况专项调研。对学校考试管理、作业管理、作息时间管理和睡眠管理等方面,以走访座谈、调研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情况,进一步摸清底数、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区(县)、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市级政策导向执行。
二、关于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事项
一是落实重庆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100%全覆盖,社区90%以上覆盖,落细落实家访工作,规范家委会管理,健全校家沟通联系畅通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打造“渝儿有方”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持续发布“升学指导”“入学适应”“心理调适”“假期生活指导”“安全护航”等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家庭教育服务,组建家庭教育师资库、专家团,成立“好家长志愿服务队”,办好“渝好父母学堂”,开展家庭教育“百场讲座进万家”送教上门活动。指导区县和中小学依托班主任、德育专干、讲师团、家长志愿者等家校共育骨干力量,建立常态化家校学情诊断制度,精准分析家长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更好地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二是鼓励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组织专业教师现场讲解“双减”政策,对家长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组织家长代表就教育引导、学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多条具体建议,促进学校持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一步缓解升学压力和焦虑心态。
三是加强“双减”工作经验正面宣传引导,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做好“双减”政策宣传,引导家长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育人观,切实扭转“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不良倾向,构建起家校社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
三、关于完善违规办学监督机制事项。
一是开展“双减”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导,特别针对组织考试、随意增减课时情况、改变难度以及布置重复性、书面作业布置情况、保障学生2小时综合体育实践等行为开展专项督查,加大挤占课时、利用课后服务变相补课情况惩处力度,对漠视学校违规行为、敷衍塞责、处置不力的区县教育部门进行严肃督办问责。
二是通过“重庆教育”官微、华龙网等政务媒体发布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政策解读,公开监督举报二维码和区县教育部门投诉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进舆情专项处置,建立市区校三级舆情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加强规范行为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积极回应工作,及时解决处理各种不实信息和突发情况,营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四、关于建立责任落实制度事项
压实区县党委政府责任,切实增强减轻师生负担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学校责任、家庭责任落实到位,把思想紧起来、将责任担起来、让工作实起来。指导区县教育部门加强对本地中小学减负工作的形势研判、宣传教育、排查整改、督促落实。对各种途径反映的违规考试、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等行为,及时跟进调查取证,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对查实的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