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第1165号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优化选拔标准”“实施灵活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资源结果”“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升学机制”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锚定“西部基础教育排头兵”发展定位,立足不同学段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整体谋划、分类设计,贯通实施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
一、关于优化选拔标准事项
一是树牢全市“一盘棋”理念。积极推动建立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教研部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机构横向协同的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各类科教资源,面向学有余力、具有科学兴趣、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坚决不掐尖、不“圈养”,弱选拔、重培养、精评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引导学生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内确立志趣、追求卓越,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二、关于实施灵活培养模式事项
一是以会促培,举办展示活动。每年举办重庆市青少年创新教育大会,邀请院士专家、教研人员、学校师生等千余人参会,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主题交流、课堂展示、案例分享等。每年举办雏鹰计划论坛,由雏鹰计划项目学校推荐展示学员和项目,依托项目展示、专家点评、学生提问等环节进行交流。二是以赛促学,举办品牌赛事。建立“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赛事体系,吸引学生参加校级研究性学习大赛、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通过择优推选雏鹰学员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逐层遴选、逐级联动等,为在雏鹰计划中表现出较强创新特质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其参与品牌赛事,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多维赋能,开展浸润式培育。支持雏鹰学员成立学术组织30余个,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成立雏鹰计划学生学术委员会,负责学员培训、活动组织、学术交流等,每年组织开设“小先生讲座”40余场等。支持雏鹰学员成立校级特色科创社团100余个,吸引非雏鹰计划学员加入,扩大雏鹰计划影响范围。
三、关于优化课程体系与资源结构事项
一是丰富课程体系架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围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将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为“强国战略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科研实践课程”,并同步分段建设,整体形成模块化、递进式、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已认定145门市级雏鹰计划精品课程。二是分层组织课程内容。每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创新实践”4个模块,按照“基本理论”“核心概念”“经典问题”“主要现象”“典型案例”5个要素安排课程内容,形成优秀课例200余个。三是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创新探索“行政班”“兴趣班”2个班型和“课堂”“课后”“周末”“假期”4个时段的课程实施模式,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在“行政班”开设通识课程、在“兴趣班”开设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堂”“课后”“周末”“假期”4个时段,掌握系统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开展实验探究、参加科学探讨会、深化研究项目等。
四、关于建立评价机制事项
一是发挥评价牵引作用。强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充分采集和挖掘师生教学过程数据,生成学生学习动态画像,精准定位教育需求,促学促教。二是树立榜样典型。每年选树雏鹰计划优秀学员、优秀导师、优秀项目、优秀项目负责人,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宣传,营造重视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