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代表: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第1054号)。经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加强心理课程教育和队伍建设”“促进家校合作、营造良好氛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保障力度”等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心理课程教育和队伍建设”事项
(一)积极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心理健康专题课程。全市中小学开齐开足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市教委出台《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开发《美好生活 从心开始》心理读本等一系列课程资源,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二是丰富五育润心融合课程。将每年5月定为重庆市中小学“五育润心”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月,202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200余场(次),惠及师生450万人。建立“五育并举”多学科育心课程群,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三是挖掘校内外实践课程。通过官微官网定期发布心理健康宣传信息,打造82所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基地学校。开发红岩精神、抗战文化等本土文化心育资源,建立239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跨场域实践课程。
(二)大力推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配齐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达100%,区县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科研活动。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全员育心”队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体系,2024年全年推动中小学全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7100余名,到2030年将完成全市26万中小学教师心育能力培训,提升全员心育和风险识别能力。三是组建跨部门协作指导队伍。面向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等征集近500名专家团队,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专业化水平。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数据,重庆市初中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比例为58.8%,高于全国平均5.2个百分点。
(三)健全高精度学生心理筛查干预体系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市教委抽取10个区县和19所高校,组织开展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涵盖小学四年级至博士研究生毕业年级,参测学校126所,覆盖教师4689人、学生48690人。市卫生健康委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2%。二是推进心理健康测评。开展“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对1.47万名心理困境未成年人实施“一人一策一专班”关护。指导各区县依托医学院校、专业医疗机构等,组织小学高年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覆盖297万人次。三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制定《市级专家下区县指导方案》,专家组分片包干对口指导区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40余次,干预学生68403人,制定个案干预计划达90.2%,转介学生6878人。四是畅通绿色通道。市卫生健康委加强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建设,实现80%的公立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61%的公立妇幼保健院、57%的公立儿童医院、59%的精神专科医院开设未成年人精神(心理)科门诊。畅通转诊救治渠道,1500余所中小学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
二、关于“促进家校合作、营造良好氛围”事项
(一)协同构建校家社协同育心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医教协同。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指导辖区内各学校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关联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转介等有效制度,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探索建立“医校联络点”,创立包点负责制的联动管理模式,开展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学生个别化专业服务等活动。二是强化家校协同。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规范家长学校、家委会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指导家长提高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市妇联实施“家庭教育百场讲座进万家”项目,依托“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1.2万成员,深入村社、院坝、企业、学校送教上门,帮助家长缓解育儿焦虑、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强化社校协同。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沙坪坝区成立“小沙粒”心理志愿服务队,南岸区搭建“13200”三级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平台,丰都县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
(二)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
一是强化学校宣传主阵地。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全市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持续开展“呵护心灵 珍爱自我”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二是打造官微育心宣传矩阵。在市教委公众号“重庆教育”和市教科院公众号“重庆教育智讯”发布心理健康教育常识,阅读量超过10万+。会同市级部门联合开展“清朗”“净网”等网络生态治理系列专项行动。三是提供公益性宣传资源。市教委邀请市内外知名心理健康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直播形式开展重庆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科普公益讲座12期,观看人数达200万人次。市卫生健康委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96320),团市委在全市实施“心•希望工程”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健全完善12355青少年服务台(站、点)心理咨询热线。
三、关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保障力度”事项
一是强化组织协同。印发《重庆市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方案》,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分管教育、卫生健康的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工作专班,统筹部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市教委联合17部门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召开10余次会议,研究部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点任务。二是加大经费保障。推动68.3%的区县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平均投入64.8万元;95%的区县设立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训专项经费。医保部门将六种重性精神病及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管理范畴,参加居民医保的未成年人门诊发生的费用不设报销起付线,实行按比例、限额报销。三是强化督导评估。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前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纳入区县办学质量评价和业绩考核指标。加强心理健康专项督导,市教委选树82所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实验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