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4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覃正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医校家合作机制,促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第1149号)收悉。经与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部署,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加强统筹部署,有序推进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心理健康体系。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统筹政策、学科、人才、技术和环境等资源,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形成领导高位推动、部门协作联动、多元育人促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编写和校本课程开发,出版《美好生活 从心开始》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系列心理健康科普图书,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全市中小学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规范化办学的硬性指标,新建心理辅导室300余间,覆盖率达到100%。将心理健康纳入开学第一课重要主题内容,并在开学等重要时段开展以“研判一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好一堂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一次重点群体学生摸排、开展一场集中心理咨询服务、举办一次积极心理主题宣传、实施一次家校协同育心活动、收看一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为内容的“7个一”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活动。
三是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将“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在10所精神专科医院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门诊、培训120名以上儿童青少年危机干预业务骨干”纳入民生实事工程,并制定行动方案。编写《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4年任务分解》,持续贯彻行动计划方案,切实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
四是畅通医校转诊就医通道。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工作协同、信息协同,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健全心理问题学生愈后复学机制;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专人专柜管理,严格保护学生个人隐私,防止信息泄露。目前,市精卫中心与15家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个体咨询1500余人次、咨询督导5次;线上科普讲座5次,参培人员达1万余人次。通过就医绿色通道,接收转诊大学生150余人次。
五是健全医校家协同机制。重庆市精神疾病已纳入慢病管理,各相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家庭治疗。市、区卫生健康部门设立全市心理援助热线,通过热线服务及时化解社会大众心理危机。市教委会同市妇联、市民政、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编制重庆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编发《重庆市学校师生及家长心理行为指导手册》,通过购买服务在全市各区县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完成家庭教育讲座100余场。市妇联、市教委联合命名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40个,实施困境儿童心理辅导项目5批次,帮助500余名困境儿童疏解心理健康问题。
六是建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督促区县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8300余名,配备率达到100%。其中,5个区县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超过50%,渝北区、巴南区2个区县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达到100%。抓实专业培训,在重庆师范大学设立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等3个心理健康市级培训班和1个国培项目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班,召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展示暨教研工作会,现场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在两江新区、丰都县等4个区县,试点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等级认证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增强医疗机构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建立健全‘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医校与家庭’协同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市教委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充分吸收,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成效。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顶层设计。市教委会同市卫生健康委优化医校协同机制和家校社医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依托研究中心构建覆盖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和专业咨询平台,以大数据支撑学生心理健康发生规律、预警机制和咨询干预的科学研究,为全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培训中心,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师,为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工作队伍能力水平。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强化对区县的考核,督促区县落实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二是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持续推进《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切实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规范管理,健全卫生医疗机构与教育部门、学校的支持协同机制,提升学生心理危机“绿色通道”转介效率,医疗机构指导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筛查、干预等工作。市民政局强化与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儿童心理中心的协作,协同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形成心理健康工作闭环管理链条,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医疗重点关爱和心理辅助援助。
三是进一步密切医院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教委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推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加强与学校合作。市教委组织医学、教育等专家研制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统一心理健康测评的指标,建立统一测评流程,设定统一评分标准,确保心理健康测评的科学性、准确性。充分发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医院专家库作用,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师生团队与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效能。
四是进一步统筹医校和家庭的联合机制。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优化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责任,加强孩子家庭教育,克服“心理病耻感”,及时送医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做好教育疏导、干预转介等工作。团市委加强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建设,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市妇联推进“家庭教育一点通”数字平台建设,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家庭教育、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等家庭教育热词内容视频录课、解疑释惑。
五是进一步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市教委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协作研讨,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具体流程和相关制度规则,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转接机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测评结果异常学生落实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快推进“社会·渝悦·惠学生”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模块,支持万州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干预一件事”项目试点,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闭环管理,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整体智治。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