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817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周迎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关怀“一站式”联动机制的建议》(第0817号)收悉。经与市妇联、团市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市教委连续3年牵头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牵头制定《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联合17个市级部门构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市教科院专门设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所,聚焦统筹心理健康专家资源、学校资源、平台资源,形成“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基层实践、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2023年全市各区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超过4300余场次,参与学生超过400余万人次,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现100%全覆盖,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至75.1%。
二、针对性建议答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事关当下,又影响长远,既立足学校,又辐射家庭,是教育之责,也是社会所盼。针对您提出的“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关怀一站式联动机制”等4条建议,我委已协同市级有关部门,立足岗位实际,持续采取以下相应措施认真改进落实。
(一)进一步抓牢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健全课程体系。市教委2024年已制定发布《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原则、教学内容、实施建议、教学评价和工作保障进行了规范明确。2023年,市教委牵头将“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对区县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二是纳入考核激励,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区县人民政府考核体系,纳入重庆市“教育强市”督导体系。指导学校将其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三是统筹全员育心。以全员心育能力提升为重点,设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制度,系统实施分级试点认证、分类全员用证、分步实施考证、分层管理取证、分项落实保证等举措,实现育人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全覆盖,目前已在我市4个区县试点实施。
(二)进一步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针对代表建议,一是开展平台建设。市教委牵头谋划开发“社会·渝悦·惠学生”重大应用,该应用针对中小学健康数据不全面等问题,围绕服务学生的多个“一件事”,设计了“学生健康服务”“学生保障服务”等5个一级场景和22个二级场景,建立学生健康数据标准化体系。同时指导和支持万州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干预一件事”项目试点,打造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咨询评估—干预处理—反馈总结”闭环多跨场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能力跃升。二是加大筛查干预力度。市教委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纳入2024年市级民生实事打表推进,全市31个区县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36个区县建立转诊就医通道。组建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分片包干对口指导区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40余次,对46335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三是提升心理诊疗水平。市卫生健康委继续加强三级精卫中心创建,所有三级精卫中心均设立单独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2024年,拟在10所精神专科医院新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或门诊,强化妇幼保健院、儿童专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建设,到2025年完成覆盖率达80%的目标。
下一步,市教委将继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解各类矛盾冲突、挖掘各项优势潜力中的防火墙、稳定剂作用,坚持育心、育德、育才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贯通,专题课程、学科融合与主题活动相衔接,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多措并举防范学生心理危机极端事件发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