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868号提案的复函
叶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力“阳光成长”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868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会同团市委、市卫生健康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个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对于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市教委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守好主阵地。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的通知》,分层成立市、区(县)两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工作方案和各项制度,开展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干预。督促指导各中小学校安全有序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落实岗位责任,明确工作职责。二是引入专业力量,备好人才库。由市教委牵头,组建了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专家组成员分别以各自擅长领域侧重发挥咨询、宣教和干预等作用,分片包干对口指导区县心理危机干预各项工作。目前,专家组正积极研制《重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引》。三是强化专项培训,建好主力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构建市、区(县)、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并予以专项考核。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确保每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低于80学时,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每年参加专业培训不低于40学时,其他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四是营造宣传氛围,唱好主旋律。2021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约5200余场(次),覆盖400余万名中小学生。“六一”期间,市教委组织开展了“呵护成长”心理健康宣传活动,9—10月开展2021年教育系统“呵护心灵珍爱自我”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督促指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开展“五个一”专项活动(一次专题教育、一次主题班会、一次交流谈话、一次家长会、一次专门考试),通过务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您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我委将会同团市委、市卫生健康委切实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机制。督促指导各校每学年对学生开展不少于一次心理健康筛查。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筛查结果进行初步测评、识别,无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参与,协助专业人员做好重点关注人员的复测、咨询、治疗、康复等后续工作,并及时归档相关资料,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班级设立健康委员,关注同学的身心异常行为,及时上报学校进行处置。
二是畅通高危师生心理危机转介通道。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合作,指导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与辖区精神卫生中心或三甲医院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搭建师生心理障碍诊断、转介、治疗的绿色通道,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有效提升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卫生副校长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专业指导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建立学校与家庭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新型家校关系。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促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强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四是积极搭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依托“重庆市学生卫生与健康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建设,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筛查、预警、干预、追踪数据库。拟通过全样本的抽样调研,在借鉴国内外量表与工具的基础上,研制针对重庆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调研工具与问卷,并建立了调研数据库,形成调研报告。同时,积极倡导各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做好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监测,在保障学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危机学生实行“一生一档”,做好跟踪管理与危机预防,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做好数据支撑。
五是打造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新样板。坚持试点先行,以沙坪坝区为试点区,建立“五色(红黄蓝绿灰)预警、三级干预”机制,根据严重紧急程度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分类预警、分级干预。成立危机干预专班,制订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联合街道、相关部门、医院等单位加强合作,提升系统干预心理危机个案能力。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