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渝举行,中国未来学校2.0方案出炉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变革路径,11月10日—12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建设未来学校 培养时代新人”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江北区徐悲鸿中学举办。来自国内外优秀校长、知名专家学者、科技界精英聚集教育首善区重庆江北,共同聚焦未来学校建设。
会议现场
中国未来学校大会是一个跨领域的开放性平台,提倡和鼓励创新思维和国际间的交流,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创新型学校的优秀代表参会,如中国一土学校、美国Quantum Camp、巴厘岛Green School等,共同促进全球合作并构筑教育的未来。同时,大会通过主旨论坛、分论坛、实战工作坊、展示空间等丰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未来学校在空间、技术、课程等方面的变革。
未来已来!中国未来学校2.0方案出炉
代小红致辞
“江北区处于重庆市主城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当中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在大会开幕式上,重庆市江北区区长代小红在致辞中为大家介绍了江北区未来教育的探索。她谈到,在重庆十八中学,针对STEM教育,学校还将艺术(Arts)纳入教育教学中。在玉带山小学、新村实验小学等学校,通过技术、科技与数学、艺术的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
邓睿致辞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睿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着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能学、时时可学与教育现代化目标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新时代重庆教育的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崔保师致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透露,在这届大会上,未来学校实验室正式发布了中国未来学校2.0方案(点击查看:《中国未来学校2.0: 概念框架》),系统阐述对未来学校的新思路。他从“未来学校要顺应时代要求”、“未来学校要回应人民期盼”、“未来学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方面内容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李楠致辞
针对培养未来学生能力问题,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提出,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谋划未来的能力。
开脑洞! 知名专家学者纵论未来教育生态
褚宏启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为未来学校建设,未来教育生态提供了不同视野。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在题为“基础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发言中,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目标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以及今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深刻阐述。
田洪梅发言
重庆市江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田洪梅在“区域推进未来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的发言中,对未来教育形态、课堂形态的变革,以及对未来教师素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把江北区对未来教育所做的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给大家作了分享。
王素发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在题为“建设未来学校 培养时代新人”的发言中,强调未来学校要更加关注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要重新认识学习,重新理解课堂,重构学习路径。最后,她还阐述了未来学校发展变化的八大趋势。
聚焦培养时代新人 各方专家“解码”未来学校发展之路
局长论坛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赋能教育 跃迁未来”为主题的局长论坛环节中,四位主讲专家还从空间、课程、课堂以及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方面,一起探讨了未来学校的发展之路。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山东潍坊高新区教育局局长杜全平谈到,新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教育生态和教育体系。这几年,潍坊高新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实施了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通过教育信息化助推了整个区域教育生态的改变。
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局长李志利提到,进入工业化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和技术的结合已经密不可分,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生活、思想。所以学校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时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迷失自己,一定要做技术的主导。除此之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葛虹,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田保华也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未来学校的定义。
外国嘉宾认真聆听
据悉,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还围绕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重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创新、关键能力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性评价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与会嘉宾还到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重庆市徐悲鸿中学、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等五所学校参观交流。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是未来建设的一次碰撞会、交流会,也将成为重庆进一步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教育评价工作创新的重要契机。
(综合江北区教委稿件、华龙网、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