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精神,全面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实际需求,现就遴选重庆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培训项目设置
纳入重庆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公开遴选的项目有“三教”改革研修、名师名校长培育、校企双向交流、创新项目等4大类59个子项目,具体项目设置见附件1。
(一)“三教”改革研修项目
1.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每班20—5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课程思政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编写与实施、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与使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训实习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160学时。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每班30—4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制度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应用、在线教学组织实施和平台使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160学时。
3.“1+X”证书制度种子教师培训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每班25—3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模块化教学方式方法,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培养课程考核评价等。采取联合研发、合作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160学时。
4.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专任教师,每班50—10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统编教材编写思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教学能力提升、教案和教学案例开发设计等。采取专题讲座、模拟演练、小组合作、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5.访学研修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每班20—3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课程开放与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教科研方法等。采取到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等优质学校、学术和科研机构及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结对学习、联合教研、专项指导、顶岗研修等方式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160学时。
(二)名师名校长培育项目
1.名校长(书记)培育项目。数字化转型领导力提升研修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书记,每班5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数字化教育政策、数字化转型趋势、数字化办学战略规划、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创新、数字化转型的资源建设与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应对,领导力修炼等。采取专家讲授、论坛研讨、案例研习、考察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120学时。产教融合办学能力提升研修面向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校长、书记,每班5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产教融合政策法规、产教融合发展趋势、学校产教融合战略规划、产教融合管理体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建设、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等。采取专家讲授、论坛研讨、案例研习、考察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96学时。
2.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及骨干成员,每班30—50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教学资源研发、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团队协作共同体搭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团队高质量特色化经验成果打造等。采取团队研修、项目研究、行动学习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160学时或12天/96学时。
3.培训者团队建设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骨干培训教师、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每班25—35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基地建设、需求分析方法、模块化培训课程设计、绩效考核评估等。采取集中面授、小组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4天/112学时或10天/80学时。
(三)校企双向交流项目
1.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青年教师,每班25—3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采取教师企业跟岗顶岗、参与项目研发、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企业跟岗实践,可分阶段进行。企业实践基地应为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240学时,培训课程可分为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其中,企业实践课程累计时长不少于25天/200学时。
2.产业导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外聘交通运输大类和电子与信息大类产业导师,每班25—4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理念与政策法规、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教学能力、师生沟通与班级管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操作、小组研讨、观摩学习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长不少于12天/96学时。
(四)创新项目
1.中职学校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提升研修。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每班8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数智化教学理念与政策解读、数智化教学工具与技术应用、数智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数智化教学评价与反馈等。采取集中面授、案例教学、小组协作、项目驱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2.职教“五金”打造“金教材”标准培训。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每班8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教“五金”“金教材”标准解读、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理念、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设计、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技术与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与优化、“金教材”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融合路径等。采取集中面授、案例研学、小组协作、项目驱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3.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竞赛教练岗课赛证融通研修。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输大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每班8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岗课赛证融通政策与行业标准解读、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教学、技能竞赛指导与赛证融合、专业竞赛规则剖析与训练、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等。采取集中面授、观摩实践、小组协作、成果孵化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4.中职学校班主任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每班8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思政育人政策与理论解读、新时代班主任思政育人职责与角色定位、班级思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学生个体思政教育与心理辅导、班级思政文化建设与家校协同育人、思政育人评价与自我提升等。采取集中面授、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小组教研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5.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负责人及工作骨干,每班85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前沿动态、区域职业教育规划与资源管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等。采取专题讲座、小组研讨、考察调研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6.高职院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新进教师,每班6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建设、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解读、教学设计方法与技能、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语言表达、教学评价、职业能力、课程思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采取专题讲座、教学实操、现场听课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7.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竞赛教练岗课赛证融通研修。面向全市高等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每班6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岗课赛证融通政策与行业标准解读、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教学、技能竞赛指导与赛证融合、专业竞赛规则剖析与训练、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等。采取集中面授、观摩实践、小组协作、成果孵化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80学时。
8.高职院校“AI+职教”课堂改革高级研修。面向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每班6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AI技术核心知识、职教领域AI应用、AI辅助教学设计方法、AI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AI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AI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资源智能管理、AI赋能课程思政、基于AI的教学评价等。采取集中面授、集中研讨、项目驱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96学时。
9.中高职“职教出海”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每班50人(其中中职20人、高职3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治理理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高质量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研究、职教出海特征解析、职业院校国际化管理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课程合作等,提升校级干部国际化办学能力和职教资源及成果转化能力。采取专题讲座、考察交流、座谈研讨、案例分享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96学时。
10.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课程“一体化”教学能力协同研修。面向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每班50人(其中中职20人、高职30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高职课程对标分析、模块化课程开发、分层项目化教学、虚实结合教法创新、协同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实践与研讨等。采取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分组研讨、实践操作、企业参观学习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96学时。
二、项目申报条件
(一)“三教”改革研修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教育部财政部“素提计划”项目办备案优质省级基地、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2006年以来获得过中央财政重点专业建设资金支持的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及承担过两年及以上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的单位。其中“1+X”证书种子教师研修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市内外“1+X”证书试点院校,并与国家认定的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机构联合申报。
(二)名师名校长培育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2023—2025年)或教育部财政部“素提计划”项目办备案优质省级基地。
(三)校企双向交流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为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或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单位须行业代表性强、覆盖专业面广、岗位群和产业链齐全,具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实践岗位和指导教师(师傅),且可以解决教师实践必需的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鉴定能力和接纳水平。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申报此项目,须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联合申报。
(四)创新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2023—2025年)、教育部财政部“素提计划”项目办备案优质省级基地、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或企业实践基地,以及承担过两年及以上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的单位。
三、项目申报要求
(一)科学设计方案。各申报单位要对照项目类型和培训目标要求,扎实开展需求调研和项目论证,提升培训对象画像的精准性,研制基于主题、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方案,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和预设成果,凡项目申报方案出现抄袭、简单拼凑等情况的,将视为无效申报书。
(二)完善资质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供相关资质证明材料,凡联合申报的须提供联合单位协议书(承诺书)及联合申报单位能够承担相应培训任务的证明材料(加盖鲜章)。各单位申报时应按培训专业或方向申报,未明确专业或方向的按专业大类申报,未明确专业大类的按项目申报。
(三)优化培训内容。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师风作为各类项目的必修内容,突出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有针对性设计培训内容模块和专题。要加强授课教师管理,按照政治首位、师德为先、业务精湛、社会公认的标准严格遴选授课专家。根据培训需求,遴选理论水平过硬的专家和具有较强培训能力的一线优秀教师、企业优秀工匠等组建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
(四)创新培训模式。各申报单位要聚焦提质增效,根据培训课程类型特点,采取案例研讨、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等多种培训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培训全过程,推进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加强对参训学员训后发展情况的跟踪回访,对参训学员更新理念、改进方法、运用实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组织专家进行指导提升。
(五)预设培训成果。要根据不同类型项目培训目标任务,重点聚焦精品培训课程资源、优质课例研修资源、培训典型工作案例、学员成长典型案例等方面,对项目拟生成的培训成果进行提前规划,并在项目申报书中列出具体清单。
(六)强化质量意识。各申报单位要科学评估自身培训承接能力,加强本单位项目申报统筹管理,合理控制申报项目数量,提升实施质量,严禁将本单位承担的项目二次转包,所有项目原则上要在2025年11月底前完成培训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委将采取实施方案审核、专家视导、随机抽查、问卷调研、绩效评价等方式,对培训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2024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等次将作为本年度项目遴选的重要依据。
(七)规范资金使用。项目承担机构公布后,各培训机构须与市教委签订《项目培训协议》,明确培训任务、经费预算、完成时限、预期目标和双方权责。培训经费据实结算。培训承担单位为重庆市内财政保障的预算单位,经费通过预算方式下达;其他单位原则上在项目实施完毕后,经清算一次性划拨培训经费。培训承担机构在清算拨付资金时,应全额开具合法票据。
四、申报工作安排
申报单位须在2025年4月30日12:00前将《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书》(附件2)、《重庆市2025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3)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加盖公章(含封面)送达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名称统一为“XX(单位全称)申报书(申报汇总表)”。纸质版材料必须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市教委组织专家对申报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市教委审核确定后在公众信息网上公布。
联系人及电话:杨红、杨弋(市教委师范教育处),023-60393048;金婷婷(市教委人事处),023-63865672;谢霁月(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023-62882296。
纸质件邮寄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崇教路1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产教融合B栋239室,62882296,邮编400067;收件人:谢霁月。电子信箱:cqzjgp@126.com。
附件:1.重庆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规划表
2.重庆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书
3.重庆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