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公益性,规范性,有效性”三个工作导向,坚决纠治审批监管不到位、侵害学生身心权益、乱收费高消费、活动主题不适当等突出问题,打造“红岩青春行”研学实践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行出“公益”,牢牢把握研学实践活动属性。一是突出自愿原则。坚持中小学校研学实践按照自愿参加方式组织,坚决纠正制止强制学生参加、以扣除学分或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变相强制参加的3种典型违规行为,要求学校出行前告知家长活动安排及费用明细,征询家长意愿,对未参加的学生做出观看影片、作业辅导、阅读活动等正常教学安排。二是明确费用清单。明确要求学校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开支情况”3个明细,明确收费项目5个准入清单,持续监管“团体费用按单人收取、巧立名目增加额外开支、从研学实践中谋利、学校随行人员费用转嫁给家长和学生”等4类突出问题。落实家庭困难学生优惠减免政策,推动研学实践收费参照校外培训模式采用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结算。三是强化活动审批。明确学校主体责任、区县审批责任和市教委把关责任,学校至少提前15天组织实地勘察,提前10天报批活动方案,对发现活动出现超出原定时间和地点,或偏离主题,或学生人身、交通、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等情况立即责令停止。四是做好服务保障。坚持服务学生为原则保障学生研学实践的食、宿、行质量。带队领导、教师坚持与学生“三同”(同标准乘车,同标准就餐,同标准住宿),不享受特殊待遇。确保研学期间食材新鲜卫生,膳食标准不低于学校标准。持续健全投诉举报渠道,公布研学实践投诉电话、信箱,做到及时处理反馈。
二、坚持行出“规范”,从严把控研学实践组织流程。一是明确政策指导。市教委制定“一个指引”《重庆市中小学校研学实践工作指引》,印发“两个指南”(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指南、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指南),从组织流程、基地建设、课程实施三方面整体明确管理规范。二是落实机构监管。建立属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评定、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实行基地分级评估和动态退出管理,淘汰取缔不合格基地29个,会同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研学活动排查整治,排查研学涉及机构单位748户,排查整改问题457个,推动全市形成部门联动、各方共管的研学实践监管格局。三是抓好安全监管。全流程、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明确“购买出行保险、安保力量配备、车辆资质核验、设备食材留样”4项安全责任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四是推动数字监管。启动“研学旅行管理一件事”建设,实现与市场监管、交通、文旅、公安等部门进行数据融合与共享设计,打造前置审批、活动申报、活动管理、活动评价、日常监管等5个多跨场景,实现联审联签、服务闭环、费用监管、星级基地评定等功能闭环管控,一码通行,全程追溯。
三、坚持行出“有效”,充分发挥研学实践育人功能。一是丰富研学资源。全市获评国家级研学实践基地(营地)5个,获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基地19个,市级评定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239个,区县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348个,校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1250个。推动全市184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4个科普基地、62个法治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二是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学段特点、地域特色和不同学段的研学实践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全市共评选认定优质研学课程、案例等成果143项,打造首批中小学“红岩思政”思政研学精品线路60条。三是用好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家委会、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正确区分学校主导的研学活动和社会机构举办的商业性研学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研学实践的目标、意义和政策支持,消除误解和顾虑。向学生宣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大作用,为中小学校研学实践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四是打造品牌资源。将研学实践作为“行走的思政课”重要载体,全市推动打造“红岩青春行”研学品牌,充分梳理、丰富和拓展红岩精神精神实质,启动上线全国首个红岩思政研学频道,打造 “红岩思政”研学地图,着力培育一批红岩讲师团队,锻炼一批红岩志愿小讲解员。沙坪坝区“寻根”系列研学、南岸区“童眼看山城”系列实践活动,合川区“游探三江 行知天下”区域研学、城口县“红绿融合”课程实践等一批区域特色研学实践品牌渐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