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以实施补短强弱攻坚推动义务教育更优质更均衡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抓手,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四个差距”,加快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缩小教育“区域差距”。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2024年教育总投入39亿元。设立每年2亿元的薄弱学校补短板专项资金。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并向农村学校倾斜,农村学校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城市学校高100元/人。二是加快新优质学校建设。“一校一案”推动优质学校挖潜扩容,通过整合现有校舍资源、改扩建教学楼等方式,扩大学位供给。制定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高起点办好九龙新城谢家湾学校、育才中学九龙新城校区,新建成渝西中学B区、巴国城小学、行知育才学校、陈家坪小学,今年将新增优质学位5500个。三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强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迭代升级九龙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办学基本条件综合达标、学校宽带网络覆盖、数字校园建设覆盖“三个100%”。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分批更新、全量接入校园视频感知设备,打造形成校园安全、招生入学、食堂数字化监管“一件事”。
二、加快缩小教育“城乡差距”。一是有序撤并一批小规模薄弱学校。2025年将3所小规模薄弱学校(其中2所为农村学校)并入办学条件更优质的学校。拟于2026年、2027年分别撤并2所农村中小学。二是推动东部优质学校和西部学校结对。组织东部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西三镇学校“一对一”结对,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实现强校引领、资源共享、差异互补、整体跃升。三是选派一批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优质学校批量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批量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加强片区统筹,推进思政、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教师校际共享,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对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在绩效总量内,给予适当交通补贴。今年交流到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136名,西部农村学校派出青年教师10名到东部学校跟岗学习。
三、加快缩小教育“校际差距”。一是集中资金推动薄弱学校补短补缺。统筹用好薄弱学校补短板专项资金,3年内推动21所薄弱学校全面“摘帽”,学校100%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二是调优配强中小学校“一把手”。利用暑假干部调整,加强薄弱学校“一把手”配备,探索建立优质学校中层干部挂职担任薄弱学校副校长制度,为薄弱学校注入办学活力。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3年招聘部属师范大学、“双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240名,引进市级骨干教师120名,为薄弱学校输入更多优秀教师;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依托47个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做实师带徒、讲师团、帮教团。研究出台城乡间、“教共体”骨干教师轮岗政策措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年度交流总数的35%。四是建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捆绑考核、拉通评价制度。对薄弱学校办学质量达到同序列中位数及以上的,在硬件改造、设备更新方面“以奖代补”予以支持。在办学质量评价中,薄弱学校育人质量整体提升近10个百分点,中梁山、西彭等地区多个薄弱学校获办学质量评价一等奖或进步奖。
四、加快缩小教育“群体差距”。一是实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行动。加快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建设,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残疾儿童入学率100%。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困境儿童入学,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区内公办校入读比例100%。加强对2896名特殊心理、特殊体质、特殊家庭“三特”学生的关爱,保障不同群体学生公平发展。二是加强困难儿童资助帮扶。每年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8万人次、3600余万元,按照生均每年1万元的标准落实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经费。三是有序提高区内高中招收区内学生占比。今年高中招生计划较2024年增加1118个、总数达9060个,招区内学生占比由2024年的64%增加至80%。建立区内优质高中定向招收薄弱学校初中毕业生制度,今年7所优质高中录取薄弱学校毕业生175名、提升7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