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双减”后育人资源重构为命题,通过顶层设计“破壁垒”、平台载体“搭桥梁”、重点环节“抓实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从“面上探索”升级为“纵深贯通”,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育人新范式。
一、以“责任链”破“协同散”——构建全视角统筹机制。一是紧扣国家要求,破解“协同无抓手”难题。针对“部门各管一段、资源互不联通”的痛点,对照教育部等17部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及市教委等15部门《“教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出台2份专项文件,成立由党工委、管委会牵头,全区15个部门、10个镇街联动的“聚万力・育盛才”区级教联体,创新构建“13346”协同体系——1个统筹核心(破解“谁来牵头”的权责难题)、3类协同主体(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断层)、3级覆盖网络(消除区—镇街—村/社区的服务落差)、4张职责清单(明确部门“建机制”、镇街“搭圈子”、学校“抓核心”、家庭“强参与”的具体权责)、6项重点任务(闭环机制建设、阵地打造、师资培育等全链条环节)。二是创新联动机制,破解“需求难响应”痛点。组建“盛护成长”“盛童暖心”等5个区级专项教联体,打造“学校吹哨—社区报到—家长参与”需求响应闭环机制,学校发起“留守儿童周末红色研学”等需求,社区通过“幸福万盛”APP端口一键“报到”,赓即匹配辖区教育资源,近2年“快速响应”累计187次,230余名家长志愿者主动报名带队,需求解决率100%。实行“区—镇街—社区”三级预算联动机制,区财政将家庭教育纳入专项预算,镇街同步配套经费,近3年投入经费年均增长45%,高于全市家校社协同经费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实现3.02万各学段学生服务全覆盖。三是强化考核倒逼,破解“长效难坚持”瓶颈。把协同育人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建立“三级考核联动”机制,纳入镇街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学校党建与德育工作考评,通过“考核指挥棒” 倒逼家校社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作为”,推动协同育人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运行”。
二、以“主体链”拓“育人圈”——打造全过程覆盖格局。一是抓牢家长“突破口”,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聚焦家长“育儿痛点”,年均开展课题研讨、家长论坛53场次,直击“亲子沟通”“劳动教育”等难题。开设“云端家教课”31期,覆盖“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等8大领域,60余万人次家长在“指尖课堂”完成“育儿能力充电”,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5万人次。推动家长角色“转身”,组织200余名家长志愿者进校入社70余次,监督课后服务及食堂安全,让“家校互信”从“文件里的要求”变成“校门口的实践”。二是夯实学校“主阵地”,从“单一教学”到“协同枢纽”。成立区级家长学校1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24所,开发家校微课堂13个、校本教材10余本,滚动开设青春期专题讲座48场次,覆盖小初高各学段,增强学生防性侵、防欺凌技巧和意识。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品”,破解育人同质化难题,召开校局、校地协商会40余次,推动21个校级特色教联体“百花齐放”,9所样本校形成可复制经验。目前,全区成功创建2所全国三宽家长学校优秀实践校,11个全国家长学校发展共同体会员单位,“校内育人”辐射力增强。三是奏响社会“协同曲”,从“资源闲置”到“育人合力”。24小时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岩文化室组成“青少年协同教育矩阵”,近2年免费接待学生26.5万人次,较教联体实施前增长210%。学生年均参与红色教育、科技体验的频次从1.2次提至3.5次。建成50余个儿童之家、96所社区(村)家长学校,1000余场次家教讲座、亲子劳动等活动,让“家门口的育人服务”触手可及。成功创建全国优秀儿童之家1个,万盛经开区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社区教育联系点。
三、以“服务链”优“育人路”——完善全方位渗透体系。一是建强专业队伍,从“单一师资”到“多元智囊”。打破“家校社师资壁垒”,组建“1(学校骨干)+N(医院/环保/安监等专业人士)”融合队伍,60名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10名区关工委辅导讲师,组成“专业育人智囊团”。其中,2人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6人获 “重庆好人”“重庆市五星志愿者”等市级荣誉,4人受聘为重庆市家庭教育讲师。二是推动成果转化,从“本地实践”到“共享经验”。实现“实践探索”向“理论输出”的跨越:《城乡结合部家长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获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精品子课题,累计荣获市级家校社共育典范案例特色奖、成果奖4个,11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经验获《课题内外》“寻找中国好老师”栏目专题报道。三是做实精准帮扶,从“物质资助”到“情感赋能”。针对困境儿童,打造“多对一”关爱网,开展关爱服务500余人次,登门跟踪指导100余次,让“特殊孩子”不缺爱、不掉队。直击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痛点,通过“岗位推送(年均2000+个本地岗位)+家教座谈(46场‘陪伴的力量’专题)+交通补贴(5.2万元火车票报销)”组合拳,推动512名家长返乡就业——亲子周陪伴时长从1.5小时提升至23.8小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异常率从8.7%降至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