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区县信息

江津区从“分散发力”到“全域协同”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

日期: 2025-07-28
字体:

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实践探索为着力点,统筹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资源,全力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系统化推进、项目化实施、品牌化建设,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获得市级表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健全责任体系,夯实协同育人制度基础。一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强化保障支撑。江津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起“区-镇街-村社”三级指导中心(站、点)网络。近3年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专项经费,为机制运行、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将协同育人从规划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二是明确多方权责边界,完善政策体系。江津区教委联合多部门相继出台《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工作机制》《江津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10余个政策文件,构建起权责分明的育人责任体系。从政府统筹规划到学校教育实施,从家庭教育指导到社会资源整合,每个环节都明确职责边界,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精准投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三是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推动落地落实。江津区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实绩考核重要指标,制定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通过考核“指挥棒”倒逼学校主动作为,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见效。

二、构建全域框架,完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一是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搭建互动桥梁。全区中小学校实现家长委员会全覆盖,各班级依托QQ群、微信群搭建起即时沟通网络平台。这些“云端桥梁”打破家校沟通的时空壁垒,让信息传递更及时、互动交流更便捷,为家校共育架起“高速通道”。二是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延伸育人触角。以区妇女儿童中心为枢纽,统筹妇联、法院、镇街及村(社区)力量,分层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点)。高标准建设301个儿童之家、社区家长学校和维权站,成功创建3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2个市级维权站,将优质育人服务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全覆盖。三是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激发育人效能。新实施“1+2+3”工作机制:即构建1套全链条育人体系;组建专业指导、志愿服务2支队伍;搭建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家校互动3大平台。通过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融入聂帅家风等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家庭教育从“单兵作战”向“全域协同”转型,实现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

三、强化支撑赋能,提升协同育人效能。一是专业队伍提供精准指导。组建三支特色鲜明的育人队伍,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专业支撑。从全区选拔21位专家、36位讲师,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从全区学校中选拔100名德育标兵,组建“校园导师团”;区教委联合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组建“校外爱心团”。他们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和帮扶活动。二是家校互动深化育人共识。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互动体系。线下常态化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百校千师访万家”等活动,创新举办“家长体验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管理。三是保障机制推动长效发展。深化与高校合作,实施家庭教育师资倍增计划,2025年底前将区级家庭教育师资规模扩充至100人以上。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辐射效应。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为引领,吸引本土企业捐资助教,构建财政主导、社会补充的协同育人资源保障体系。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