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区县信息

彭水县“三链”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日期: 2025-05-18
字体:

彭水县立足“世界苗乡”地域特色,以苗族文化为纽带,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育链服务人才链、文化链激活创新链”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为支撑,通过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农业技术双轮驱动,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耦合,成为教育部“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

一、构建“校政”产教融合链,赋能产业升级一是构建“政校企地”融合范式。以县职教中心、社区教育学院为依托,创新打造“园区+校区+社区+政务”协同模式,联合县农业农村委、九黎集团共建武陵山文旅产业学院,形成“景区实训工坊教学村寨实践政策支持”全链条育人生态。通过苗绣工坊、生态农业等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学场景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实现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衔接。与重庆乌江画廊旅游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学生作品直接进入景区销售体系,2024年带动合作企业年均增收超2000万元,形成“教技入村产品出山”的良性循环。二是打造“一核双元”育人体系。以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为核心,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动的“双元”育人机制,分基础、专项、创新、创业四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联合开发《民宿运营实务》《高山药材种植》等18门乡土教材,其中《苗绣数字设计》获评重庆市精品课程。通过“工坊教学+村寨实践”模式,孵化“苗岭鲜生”“九黎山货铺”等创业项目46个,形成“乡土课程培育人才、人才反哺乡村产业”的闭环效应。三是驱动技术创新与转化。聚焦产业痛点,通过“产教融合基地+景区销售体系”联动,学生作品直接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出山”与“品牌增值”。2024年校企联合攻关“油茶低产林改造”“智能苗绣框架”等项目,获专利授权9项,技术转化使生产效率提升40%。例如,苗绣数字化设计成果应用于景区文创产品,带动非遗技艺市场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二、织就“云上+线下+社群”终身学习链,激活内生动力一是全域覆盖实现全龄赋能。依托“县村”三级教育网络,创新推出“5G+银龄学堂”“农忙间歇微培训”“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多元化培训场景,形成覆盖从青年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提升体系。通过整合非遗大师驻校、云端课堂、实践工坊等资源,实现技能培训的立体化渗透,既满足不同年龄层学习需求,又激活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数字赋能实行精准滴灌。针对易地搬迁群众设计“3+X+1”培训包(3项基础技能+X项选修+1项非遗技艺),开发《短视频助农》《非遗直播》等28门数字化课程,打造“苗乡工匠”APP在线学习平台,累计服务12万人次,其中《苗家礼仪》课程完成率达92%。通过“新农人夜校”培训89期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帮助1832名学员考取职业资格证,并孵化出“九黎山货铺”等创业标杆项目,单月直播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三是双向贯通实现长效造血。构建“校政企协同”机制,以“学分银行”制度打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壁垒,将非遗技艺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历教育学分。该体系推动彭水农村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210%,获评“全国优秀继续教育院校”,其创新模式入选教育部“能者为师”示范项目,形成从技能培训到产业振兴、从文化传承到长效发展的闭环生态。

三、打造“非遗+双创+研学”文化传承链,实现价值转化一是解码非遗传承密码,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建成2000平方米苗族非遗传承中心,创新打造技艺研习创意设计产业转化研学旅行四位一体保护体系,开发《苗绣数字设计》《芦笙演奏技法》等特色课程。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师生团队复原宋代郁山盐丹技艺获国家专利,非遗教学成果入选全国非遗教育优秀案例,构建起非遗传承人培养文化IP开发文旅融合增效的育人闭环。二是打造产教融合样板,创新文化经济转化模式。首创非遗工坊+创客空间+研学游线+电商平台立体开发体系,孵化一绣倾城电商平台带动386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6万元,助推苗绣产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师生作品斩获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项大奖,苗韵系列文创衍生12类产品线,联合九黎城景区打造苗文化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经济高效转化。三是激活文化赋能效应,拓展社区辐射服务网络。构建校地联动非遗传播体系,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在18个乡镇设立苗乡巧匠乡村驿站。通过巴黎博览会等国际平台展示非遗创新成果,形成校园研创社区实践乡村落地国际传播的立体服务网络,推动苗绣从传统技艺升级为乡村振兴核心产业。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