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紧扣“产业所需、职教所长”,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构建起“人才培育强基础、科技赋能促升级、精准服务提质效”的职业教育赋能体系,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紧扣产业需求,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育体系。一是靶向设置专业,打造“产业导向”培养机制。立足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农业装备等乡村主导产业,重庆三峡学院、三峡职院等6所职业院校精准开设相关专业11个,在校学生规模达2000余人,近三年累计输送技能型人才超5000名。建立“产业需求动态调研—专业设置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实时更新”机制,针对生猪智能化养殖、柑橘深加工等领域,增设智能装备应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课程模块,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重庆三峡职院畜牧兽医专业群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5%,成为服务产业发展的“本土人才库”。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双元共育”育人模式。与同鑫现代农业、蓝希络食品、重庆桂香园等52家本地龙头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机制。校企联合开发实践课程127门,编写校本教材35本,共建34个实习基地和15个“订单班”,推行“教室+车间”双场所教学,实现“教学即实践、实践即教学”。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累计开展200余场“企业课堂”,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提升技能,订单班毕业生就业率达98%,形成“招工即招生、毕业即就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分层开展培训,激活“本土人才”成长引擎。依托高校资源,构建“精准化培训+跟踪式服务”体系,针对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者、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定制培训方案。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畜牧养殖、果蔬种植等实操培训800余人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针对返乡创业者,开设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专题班,孵化300余名“乡村创客”,创业成功率提升40%;针对企业职工,实施“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智能装备操作等培训1700余人次,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线上答疑”,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本土人才队伍。
二、强化科技赋能,搭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平台。一是共建产业共同体,促进“资源集聚”协同创新。整合28所大中专院校、700余家企业、37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资源,成立川渝合作“万达开”产教联合体,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参与组建“国家现代猪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柑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4个国家级行业共同体,重庆三峡职院与正大集团共建“正大现代生猪产业创新学院”,建成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转化“生猪智能化养殖”“柑橘深加工”等科研成果50余项,推动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3.8%,助力“小产业”向“大集群”升级。二是深化区域协同,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依托“万达开云”职业教育联盟,组织四地18所中高职院校深入树上鲜、飞亚实业等企业开展“技术问诊”,建立“企业需求清单—院校攻关项目—成果转化台账”闭环机制。近三年聚焦低盐榨菜发酵、山地农业机械自适应控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32项,研发新技术20余项,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5%、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万州区入选市级“第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形成“区域联动、校际联合、校企联手”的创新格局,为产业升级提供硬核技术支撑。三是建强科创服务链,推动“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发挥高校科技特派员“智囊团”作用,组建万州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累计选派1291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引进推广“渝蜜橙”“三峡黑猪”等新品种80余个,示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220余项。重庆三峡学院依托“三峡库区特色资源开发”平台,为20余家农业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质量检测服务,承担60余项乡村振兴专项项目;三峡职院“田间学院”创新“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模式,解决技术难题130余个,相关案例入选全球减贫范例,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三、聚焦乡村振兴,创新精准高效的服务提质路径。一是结对帮扶,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样板。推行“一校一镇”结对帮扶模式,三峡职业学院与太龙镇共建“桔子红了”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整合园艺、电商、旅游等专业资源,开展柑橘品种改良、文创产品设计、直播带货等服务,带动当地柑橘产业附加值提升30%,基地入选市级示范项目。其他院校聚焦白羊镇柠檬、龙驹镇中药材、恒合乡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建立“技术专家+农户+合作社”帮扶机制,累计培育市级农业品牌12个,带动1.2万农户增收,形成“一镇一业、一校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文化赋能,激活“乡土文化”振兴动能。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民俗等地域特色,将非遗传承、乡村旅游、农耕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开设蜀绣、木雕、乡村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文化传承人+旅游创客”200余人。重庆三峡学院联合文旅企业开发“三峡民宿运营管理”培训项目,助力恒合土家族乡打造“云端土家”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量增长50%;万州职教中心组建“非遗传承小分队”,建成8个非遗工坊,开展川东竹编、甘宁鼓乐等技艺培训,带动5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增收源”。三是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农业”服务网络。顺应数字乡村建设趋势,职业院校联动地方政府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集成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电商直播等功能,为农户提供产前市场预测、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品牌营销全链条服务。联合建成数字柑橘万州分中心,实现柑橘全产业感知、柑橘运营管理、田间气象监测、苗情监测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已覆盖全区百余个精品果园。重庆三峡学院组建“电商助农团队”,培育农村电商人才500余名,打造“三峡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突破2亿元,让“数字红利”惠及万千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