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信息

彭水县深挖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富矿”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特色思政教育新路径

日期:2025-04-30

彭水自治县教委紧扣“铸魂育人”核心目标,将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构建起“党建领航+红色传承+文化浸润”的立体化育人格局2024年以来,建成市级红色研学线路2条,开发民族文化思政课程23门,累计覆盖师生9.6万人次,相关经验获市级以上媒体报道25次,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一、党建领航:构建思政教育长效“保障体系”一是构建“党建引领+全域协同”组织保障。县委教育工委牵头制定《党建引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学校、部门、班级”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三包、四进、六导”责任制。由县政府牵头,县教委、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智慧引领·‘育’见未来”全民思政家庭教育进社区和“百场讲座进万家”系列活动,组建50的“家庭教育志愿者”讲师团队,深入基层39个乡镇、296个村(社区)开展指导服务,举办家庭教育进社区宣讲活动18次,录制精品课20节,惠及2000余个家庭。二是构建“专业培养+社会参与”队伍保障。成立全县德育研究中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思政教师能力提升三年计划”,研究指导全县思政学科的课程教学工作,连续举办3期思政教师专题培训班,800余名专兼职思政教师参加培训。构建“全民思政”支持网络,邀请县文联主席任永松等地方党史专家、12名非遗传承人、560名红领巾讲解员进入思政教育“大课堂”。三是构建“红色基因+民族特色”资源保障。系统梳理23处红色地标,依托红军渡口、摩围山遗址革命遗址等红色研学矩阵,开发天津路红色街区等3条研学线路,打造“南渡沱红军渡遗址”等示范项目,获评市级优秀教学资源包。挖掘苗族古歌、蚩尤文化等36项民族文化精髓,建立“一校一品”机制,39所学校建成特色育人阵地,举办主题活动120余场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有机融合。

二、铸魂育人: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立体课堂”。一是“理论+实践”双轨模式激活红色资源。开发《苗乡红韵》《彭水红色文化十讲》《苗乡革命记忆》等校本教材,将红军过彭水、苗乡剿匪等本土故事纳入课程内容,开发红色课程45门。在黄家镇红军街、彭济民故居等9处遗址开展“重走革命路”研学。截至2025年,全县累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20余场次,覆盖师生1.2万人次,形成研学成果(征文、手抄报等)3000余份。其中彭水三中《乌江河畔最温暖的光》获市级教学成果奖。是“实体+数字”双维阵地焕活历史记忆。打造“红心大课堂”品牌,在鼓楼社区建设红色陈列馆,开展社区实践课120余场。推出“方言微党课”“苗语红色山歌”等数字产品,上线微课156个,吸引5万青少年在线学习。制作“一张留言条的故事”微电影,复原历史场景增强感染力,累计点击量突破50万次。三是“故事+情感”双向引导厚植红色情怀。整理本土红色故事32个,开展“老兵讲史”等主题活动48场次,覆盖1.2万余人次。开展地方党史讲座,结合童家院子战斗、刘邓大军解放彭水等故事,让学生从“青石板”上感悟家国情怀,推动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入心”转化。

三、厚植底蕴:打造民族文化浸润“特色品牌”。一是“乡土资源+课程开发”双向赋能。编写《苗韵彭水》《九黎史诗》等校本教材,以《苗乡魂》地方思政读本为核心,配套开发“苗寨里的家风家训”“土家吊脚楼里的工匠精神”等专题课程,全县已建成民族文化特色课程23门,覆盖95%以上中小学。展“德润苗乡·队旗下的思政课”“德润苗乡·传统文化里的思政课”等系列活动200余场次,覆盖全县所有学校。二是“非遗传承+思政教育”双向融合。开设苗绣、蜡染、剪纸等特色课程16门,9万余名学生成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人。打造“九黎城探秘”“乌江生态科考”“摩围山红色教育”等研学路线,建成市级研学基地4个,年均接待研学学生10万余人次,学生民族文化认知率提升至92%三是“体教融合+产教联动”双向奔赴。推动“校园小课堂”与“文旅大舞台”深度融合。将青少年体育纳入彭水全民体育运动体系,成为文旅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阿依竹铃球、踩高跷、苗家踩花山、舞龙、土家竹竿舞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培育全国足球、篮球特色学校37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县级体育训练基地校8所。依托重庆市非遗产教联盟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兴隆苗寨”及“一村一品”品牌,与诸佛乡庙池村合作建成2000平方米的“政产学研用”产教融合基地,与乡村文旅企业共建实践基地3个、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个,获得实用专利9项、知识产权保护221项,年产值近1000万元,校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在全国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