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市、全区教育大会部署要求,着力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培育队伍、研制标准、开发课程、构建生态、凝练成果,以高质量教研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体系重构,打造教师发展新生态。一是构建“476”体系,织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网。党建统领把方向、师德铸魂立根本、师能提升强基础、活力激发增动力,“四大举措”立起教师成长的梁柱;以“读”增慧,以“讲”破茧,以“研”促改,以“写”启思,以“考”促学,以“赛”培优,以“训”提能,“七大行动”架起教师成长的路桥;实施“塑形、撷英、领雁、铸将、薪火、未来教育家工程”“六大工程”树起教师成长的引擎。2024年新增市级特级教师3名、开州英才10名,认定区级骨干教师252名,培育区级教学名师292名、学科带头人45名、教育家型教师15名。二是构建“五维”体系,织密教师专业发展保障网。探索以区级研训为引领、校本研训为根基、网络研训为共享、综合研训为攻坚、联动研训为拓展的中小学立体研训新样态。纵向建立“区—片区—学校”三级联动机制,横向组建“万达开”“万开云梁”“开开苍”“潍开教育协作”等研训共同体。健全“首席教师”带领“微团队”,以“微项目”为载体的“双微驱动”工作机制,创新“理论—实践—升华—内化”闭环管理模式。2024年开展“周末名师大讲堂”10期、“书记校长论坛”6期,组织五级培训6万余人次。培育校本研修特色学校32所,开发校本研修课程86门。提炼的NAEA研训一体化等6个案例获教育部推荐,3项入选全国优秀实践案例。
二、教研聚焦,开辟课程改革新路径。一是聚焦“五项研究”,蹚进课程改革深水区。抓住与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契机,重点推进“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施”等五大行动研究。组建“行政+专家+教师”研究共同体,建立“问题清单—研究方案—成果转化”推进机制,将“五项研究”具化为88个专项课题。2024年形成研究报告23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相关成果在12个试验区推广。物理课程标准实践成果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度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经验在全市交流。二是聚焦“四种能力”,画好课标落地施工图。开展“点餐”“定餐”“喂餐”“伴餐”式培训,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专题培训、到校实践指导、搭建展示平台、遴选典型案例、全面应用推广”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教学评价能力。2024年开展专项培训42场,组织区级以上竞赛12次,400余名教师获等级奖,其中3名教师获国家级一等奖,11名获市级一等奖。
三、科研赋能,提升教育发展新质效。一是创新“565”科研模式,激活科研内生动力。通过“研究细分—文献研讨—路径优化—成果提炼—推广应用”“五会”机制强过程,建立“观念碰撞—认知升级—方法创新—成果增量—质量提升—口碑塑造”“六新”转化路径,实施“五个一”服务工程。2024年培育市级及以上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立项区级规划课题120项,结题区级及以上课题54项。相关经验在《重庆日报》专题报道。二是创新“三全”培育体系,实现科研提质增效。建立“全员参与、全程培育、全域推广”的成果培育体系,创新“成果孵化—品牌建设—经验输出”链条,出台《开州区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重庆市开州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2024年,获市级教科研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4项。建成市级科研实验基地5个、新领雁工程基地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