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信息

渝中区构建教材、教辅、读物一体化管理新样态

日期:2025-04-18

渝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创新构建“三维协同 三书共治”管理体系,推动教材、教辅、课外读物一体化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材管理:构建“三严”管理机制,筑牢育人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通过“三严”实现教材全链条闭环管理,为筑牢育人主阵地提供坚实保障。一是严把准入关,确保教材选用科学规范。健全完善“区域统筹、学校落实、多方参与”管理体系,高质量组建由学科专家、骨干教师、教研员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多维度精准评估教材质量。结合区域教育实际和学生特点,优先选择权威且贴合教学需求的教材版本,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严把实施关,保障教材使用精准高效。分级分类开展新修订教材教师培训,确保三年内实现全部学科、全体教师、全覆盖培训的“三全”培训目标。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授课,实施教材二次开发备案制,确保教学进度与教材编排逻辑相契合。教研部门常态化深入学校课堂,促进教材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三是严把出口关,强化教材质量评估反馈。建立教材数字档案,追溯版本更新对比,定期收集教师、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建议,区校两级形成教材使用评估报告。联合教育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力量,对区域内使用的各类教材实施系统性评估,精准定位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形成教材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教辅管理:推行“三优”管理模式,净化学习资源池。认真贯彻落实教辅资料问题集中整治要求,创新实践“三优”管理模式,“疏堵结合”净化教辅资源生态,系统推进教辅资料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管理。一是优选资质,筑牢质量防线。印发《渝中区中小学教辅资料问题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制定《教辅资料准入负面清单(10条)》。推行“一校一策”推荐目录,压缩非必要教辅品类40%实施“三审三查”流程,即学校初审、专家联审、区域终审,查资质、查内容、查关联,近三年累计驳回问题教30种。二是优化监管,织密监督网络。实施立体巡查,组建“督导+纪检+家长”联合督查组,开展“四查行动”,即查来源、查数量、查质量、查效果,每学期30%学校;追溯责任闭环,实行“校长学科组长教师”三级责任制,签订《教辅使用承诺书》,对违规行为“一案双查”,既查教辅问题,又溯管理责任,2024秋季以来,实现教辅资料零投诉。三是优质供给,激活资源活力。区域开展“减量增效”作业设计、原创命题等竞赛,充实“区级精品教辅资料库”。探索“精准推送+个性化适配”服务模式,按学情分梯度推送学生。建立“课标教材教辅”匹配模型,巴蜀中学建设自主教辅“巴蜀智库”,将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延伸,实现经验传承,智慧共享、成果固化。

三、读物管理:实施“三阶”管理策略,涵养书香育人场。围绕“培根铸魂”根本目标,把握“启智增慧”基本标准,实施“三阶”全周期闭环管理,坚持走从“静态书单”到“生长书库”的生态化实践之路。一是入口过滤,织密审筛管网。制发《渝中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五育融合”的读物遴选标准,规范推荐报备,严控进校渠道。以政治性、科学性、适读性三维过滤,生成“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全学段分级书单。依据“读物课标学情”适配度,更新校园藏书5余册。二是动态管理,严格过程净化。构建“学校日常检查区域常规督查家社协调监管”机制,推行“访教师、访学生、访家长”三访制度,探索课外读物AI审读,既严格管理底线,又尊重阅读多样性,实现“清源”与“活水”并重,下架不适宜读27种,读物内容适宜率提升至99.6%以上,问题读物整改率100%三是长效培育,激活书香生态。构建教联体“线上+线下”泛在读书体系,区域创建“渝读悦美品见三味”读书行动品牌,学校打造班级“漂流书角”—年级“主题书廊”—校园“智慧书屋”三维阅读空间,组建读书社100余个,研发出81个读书课程品牌,学生阅读兴趣指数明显提升,2所学校获评“全国书香校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