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生态田园都市”“人文科教创新城”发展定位,创新推进具有北碚辨识度的家校社“教联体”建设,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服务体系,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一、聚焦机制改革创新,启动育人新引擎。一是高位引领,强化“三位一体”组织保障。由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抓总,深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共育体系,通过教育、卫生、政法等14部门多跨联动,构建“1+3+14”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一盘棋”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多跨融合,建立“四维协同”运行机制。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撑+社会赋能”工作模式,成立以德育副校长为成员、“莎姐”等志愿者协同参与的区级家校社共育指导组,并邀请医生、政法等不同职业的家长加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管理赋能,形成“多方联动”协作模式。建立学校、教育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镇街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搭建沟通联络体系,实现信息衔接。建立社区教育服务站60个,组建跨部门的心理健康等防护团队,形成“哨声响,服务到”的机制,为协同育人提供全方位支持。以全覆盖高效率的沟通服务让学校、家庭教育“单打独斗”的情况成为过去式。
二、聚焦内涵服务保障,筑牢育人新基础。一是空间共建,构建“15分钟育人服务圈”。打造“3中心+N站点”(北碚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研究中心、法律引导中心,北碚区家庭教育服务站)服务网络,整合区图书馆、社区书屋、缙云文化广场等100余场所,辐射影响70所中小学、190个社区,解决育人空间相对分离的情况。二是师资共享,激活“三维人才资源库”。组建高端导师团队,依托西南大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领域专家,培育“精英型”共育导师10名。成立优秀辅导团队,举办培训8期,培养家校社共育种子教师135名。建立热心辅助团队,深入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形成多元丰富的师资组合,专业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过程共育,强化“三全育人实效性”。科学编制《北碚区家校共育指南》《高质量亲子陪伴手册》等共育手册,推动全员育人。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追踪系统,抓实全程育人。坚持开展科普进校、红色教育、志愿服务、职业启蒙、美育浸润等工作,营造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指导家庭树立科学育人观念,摒弃“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的不良倾向。
三、聚焦实践模式优化,探索育人新范式。一是“平台+项目”打造数字化育人矩阵。建设“碚城育人”智慧共育资源平台,开发兼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利用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云平台系统”,测评师生118万人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与西南大学协同组织“甜甜虎”快乐课堂百场公益讲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
二是“协同+活动”创新场景化育人载体。全方位开展协同育人活动,以“奔跑吧·少年”“幼儿园科学家启蒙”等活动深化体教、科教融合,以“莎姐守卫”“新父母共读星火行动计划”等活动强化警校、检校协同。用好 “重庆自然博物馆”“卢作孚纪念馆”等育人载体,实现馆校、科校联动。充分利用全国最美乡村“柳荫东升村”等40个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和100余个体育文化场馆资源,开展体育、美育、科技、卫生、安全等活动100余次。三是“课程+过程”建立动态化发展体系。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北碚区家校社全域提升计划”,联合区检察院等单位打造“防家庭暴力”等5门课程,作为校级入门课,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引导家长建立23个家庭教育沙龙开展交流互动,评选10所区级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开展基地示范课。开设“跟碚爸碚妈聊聊天”在线互动课、“北碚区家校社共育名家大讲堂”,推动课程落地见效。近两年,1个案例作为全市唯一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典型案例,6个案例在全市首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果案例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