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长主体、社会支持”的区域“教联体”建设,在构建机制、打造阵地、培养师资、丰富课程等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渝中辨识度的“教联体”实践之路。
一、机制体系化,开辟“教联体”育人新格局
(一)构建上下合力的组织体系。成立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教委、妇联、总工会等11个区级部门、11个街道、63 所校园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渝中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协调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工作进展,研究工作对策,部署工作安排,形成高效的信息流转及反馈机制,打造政府“全域指引”、社会“专业赋能”、学校“项目式实施”、家庭“影响渗入”的协同育人“教联体”。
(二)确立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立足渝中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实际,出台《关于建立渝中区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重庆市渝中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意见》《渝中区建设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针对“教联体”各成员单位梳理责任点24个,细化工作职责40条,定时、定人、定部门织密协同育人责任网。
(三)打造多维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校主体,将协同育人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考核等多维评价体系,拟定考核标准和细则,通过定期开展综合督导、专项评价、评先树优等,形成“定标—考核—反馈—提升”全程介入评价闭环;针对家长群体,推出《渝中智慧家长成长手册》,进行“10项在家陪伴+4种在校陪伴+N个陪伴好行为”积分评价管理;对部门团体,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构建起覆盖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全要素督评链。
二、阵地全域化,拓宽“教联体”育人新路径
(一)筑牢学校主阵地。在中小幼三个学段遴选出37所组建相对固定的家长学习班,家长定期集中到校上课,每学期至少进行10次集中教学,通过学分银行引导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在“渝中智慧家长”平台学习家庭教育微课。在开展学习培训过程中评选优秀家长,发动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走进家长学校,激发家长学习热情。
(二)盘活社会大平台。打造网格化的社会育人阵地,在全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开展集中教学试点65期;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郭沫若故居等15家社会单位挂牌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绘制全域思政研学地图,开发红色游学线路20余条,开展“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街道是打开的书卷 行走是无字的阅读”等活动,全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近2万户家庭全覆盖参与。初步在渝中区20.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构建起协同育人的“15分钟服务圈”。
(三)打造线上新空间。开发建设“渝中智慧家长”网络服务平台,划分课程学习、互助交流、问卷调查等版块,推出生理健康、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线上课程1820个,引导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家庭教育微课。125名专业教师参与重庆广播968家长热线直播,受众超20万人次。通过渝中学习网、“乐学渝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前渝中学习网访问量约428万人次,点击量2亿次。
三、队伍专业化,凝聚“教联体”育人新合力
(一)成员构成多样化。在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挂牌成立“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将指导中心打造为高质量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的专项团队,广泛吸纳高校专家、德育教研员、学校教师、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138名专业人士成为志愿者,并依据专业背景、个人意愿再分类组成专家团队、教研团队和教师团队。
(二)任务分工精细化。高校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负责课程研发指导,区德育教研员领军的教研团队负责课程教研,学校教师、志愿者等组成的讲师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一线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联体”各组成部门依据专业优势,通过“专家+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结盟,构建“师资互通专业互补”的协同育人团队。
(三)培训研修专业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队伍培育战略,鼓励、支持团队成员70余人参加全国、市区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实践交流51次,教师参培共计800余人次。以培训班开展理论研修,以工作坊开展实践交流,以专业赛事促进职业能力提升。
四、课程多元化,增强“教联体”育人新质效
(一)共构学生成长课程。推进法教结合,联动区委政法委等打造“网络诈骗预防篇”“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课程;实现医教互通,编制“睛彩课堂”“瞳梦国奇旅”等健康类教育课程;探索社教同频,11部门实施“未来科学家协同共育行动”,建立“科学+AI创客工坊”“科学+3D 设计打印室”等特色课程体系。
(二)打造家长提升课程。开展“校家社共育”现状调研,拟定了《渝中区校家社共育课程发展纲要》,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围绕家长需求按主题、分学段开发《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通识课程68节,基础课程120节,《青春期教育》等个性定制课程超400节,《做孩子中学时代的知心家长》等网络优质课程11节。
(三)培育特色共育品牌。遵循“回应国家号召、锚定百姓需求、融聚多方资源、凸显地方特色”四大原则,培育渝中区妇联“慧育家爱有方”、上清寺街道致远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育苗护幼”、七星岗街道“共育领事巷”、人民路小学“三叶草”、66中学“同心同向·幸福共育”、人和街小学“和·合共育”、中华路小学“星联盟”等协同育人品牌18个。协同多方力量共同打造了“公众考古”项目、“印二哥红色讲堂”项目、“母城故事我会讲·城墙故事会”项目,以上三个项目均被评为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公众考古”位列2024年全国19个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之一。